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00362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广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5分)一、(6小题,20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洗濯/烧灼 炫耀/头晕目眩B.慰藉/嫉妒 告罄/惟吾德馨C.炽痛/叱咤 点缀/因病辍学D.泯灭/器皿 纯粹/猝然长逝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证据确凿 人声顶沸 机构臃肿 搏学多才B.仰慕之情 家瑜户晓 妇儒皆知 鞠躬尽瘁C.深恶痛疾 出言不逊 匿名举报 诘责当局D.器宇轩昂 禁固思想 张惶失措 颔首低眉3.下列与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电

2、影让子弹飞看过已有一段时间了,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巨大的长方形院落由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楼房组成,鳞次栉比的建筑在豪华的背后又难掩其颓败的迹象,这场景与传奇的故事结合完美,相得益彰。那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得极其清晰真切。A.历历在目B.鳞次栉比C.相得益彰D.眼花缭乱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如果家用空调过滤网上的有害细菌超标,就会增加使用者患气管炎和鼻炎等疾病的风险。B.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的政府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C.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D.今年国庆节期间,无

3、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5.下面的情境中,售货员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某顾客到商场买照相机,把货架上的机子几乎都试了一遍,觉得还是不满意,要求售货员带他到仓库去挑。面对这过分的要求,售货员微笑地说 :“ ”A.不行!商场里有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B.真对不起,我们经理宣布过,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商品。C.开玩笑吧,我能带你去?难道你不知道“仓库重地,闲人免进”吗?D.就你特殊!我私自带着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时要被罚一个月奖金的。6.班上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杨志、孔乙己、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

4、夫”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心得,不超过60字。(5分)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二、(2小题,15分)7.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A.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落日长烟孤城闭。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D.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E.莫道不消魂,西风帘卷,人比黄花瘦。F.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根据课文,补写出

5、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急湍甚箭, 。(吴均与朱元思书)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是黄昏独自愁, 。(陆游卜算子咏梅)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4分)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一位六十多岁的著名学者在博客中宣称,计划在五至八年内完成36卷的中华系列丛书,他这种“ , ”(曹操龟虽寿)的雄心壮志令人感动。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才能“ , ”(李白行路难),让青春绽放耀眼的

6、光芒。8.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5)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5分) 三、(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7、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

8、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10.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9、,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10小题,4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8分)三种诸葛亮邓拓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

10、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

11、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

12、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

13、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