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0018426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开展、稳固统治的措施。二思想目的: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开展大趋势。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出色人物对推动历史开展进程所起的作用。三才能目的:1、通过分析p 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才能。2、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3、识读“三国鼎立图”,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

2、场面的形成。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对待三国鼎立这一场面。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教学方法: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p 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课 程 标 准: 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 学 目 标:一、知识与才能:1、知道三国鼎立场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2、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

3、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场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开展产生的影响。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进步识图的才能。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搜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才能。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p 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根底。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的才能,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宏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

4、史开展的必然趋势。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部分统一场面的形成,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照,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p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有较快开展,但详细形象成分

5、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开展起来,但认识才能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外表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开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二、关于学法和教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p ,确定在本课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三、教材分析p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场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得

6、到空前开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部分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开展奠定了根底。2、 教材根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理解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权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展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根底;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奠定了根底。因果明确,脉络明晰,易于被学生承受和理解。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构造呈开放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7、。四、教材处理: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外表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兴趣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考虑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浸透历史的开展规律。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那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才能和历史分析p 才能,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五、课前准备:1、围绕“

8、你最喜欢敬仰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仰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教学过程:一情景进入:老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学生答复:略老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答复:略老师在学生答复过

9、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场面。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场,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交融,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打出课题二新课学习: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老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

10、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学生答复:略老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权力为了扩张权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消费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完毕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学生考虑:从图上的形势分析p ,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学生答复:略老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权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终究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表达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情节二:袁绍与谋

11、士的对话。对话中表达出袁、曹双方的力量比照;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回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可以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答复:略老师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p ,大家已经得出结论,将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袁绍为扼制曹操权力的开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屡次回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松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

12、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根底。2、 三国鼎立:老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剩余权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学生答复:曹操意图统一全国。老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开展,地位日益稳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开展起

13、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学生答复略老师总结:刘备求贤假设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开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结合抗曹。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缺乏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引导学生考虑: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老师总结指出:曹军长途跋涉,非常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屡次的成功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老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

14、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着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老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学生答复:略老师分析p :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

15、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部分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入、更详细。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p ,凭着自己的经历,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参加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发言:略老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开展消费,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