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0015581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韩振宇 专业:美学 指导教师:周波一、选题由来“审美疲劳”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术语,已经广泛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最早见于90年代中期高鸣鸾的戏剧1995年第1期和陈孝英的中国电视1995年10月,但他们只是在作品中提及审美疲劳,它的意义也比较狭窄,指的是一种艺术样式的陈旧固定和模式化.而且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较早的从美学范畴来比较全面论述“审美疲劳”的应该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封孝伦教授,他在自己的美学专著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列专节来论述“审美疲劳”。自电影手机中使用审美疲劳作为台词后,它的词义被迅速扩大,并且迅速流行。我认为:作为一个当

2、前比较流行的术语,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研究它流行的原因,分析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对其产生的审美疲劳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流行文化社会学相关知识,以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分析审美疲劳现象产生的美学理论基础和现实渊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二、“审美疲劳”问题的前研究状况从当下发表的论文和期刊来看,由于资料的零散,硕士论文并没有专门涉及审美疲劳,只是在论文中经常作为关键词使用。体现审美疲劳的资料多发表在各地学报,主要是从流行语角度对审美疲劳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审美疲劳流行的原因及其内涵。其次是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宽泛意义上的关于审美疲劳的文章。从检索的情况来看全面系统地论述审美疲劳的文

3、章是很少的。由于审美疲劳是在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国外对于它的研究情况,从翻译过来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少提及。三、选题意义和预期价值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结合流行文化社会学,研究审美疲劳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原因,透视当代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心理。预期创新点在于运用审美心理学、流行文化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多维审视,给审美疲劳的美学本质合理定位,反思审美疲劳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并与现实社会流行的文化现象相联系,力图理清审美疲劳应用上的线索,审美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力图使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四、论文整体建构。论文综述论文采用大众文化视角来界定审美疲劳研究。我们认为审美疲

4、劳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个否定性的美学范畴,是审美主体对审美的厌倦、退出、终止和否定,从而对审美对象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是一个包含阶段性,过程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美学概念,它既表现为厌弃麻木情绪的心理态度,也是交织着审美与反审美冲突的心理过程。它的成立和存在必须和现代社会生活特定的语境相联系,我们选取它成立的大众文化视角,与正常的审美相比较中来定位审美疲劳。试图从审美疲劳的许多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分析探讨审美疲产生的渊源及其内涵,审美疲劳现象分析,审美疲劳的美学思考,分析其利弊,注重加强理论开掘的思辨性。目的是给审美疲劳在美学领域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通过理性分析,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审美心理,克服审美

5、疲劳,恢复正常的审美活力。同时在美学领域正确地使用这一概念。(一)审美疲劳的美学本质及其内涵研究 1、审美疲劳的本质定位 我们认为审美疲劳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个否定性的美学范畴,是审美主体对审美的厌倦、退出、终止和否定,从而对审美对象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是一个包含阶段性,过程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美学概念,它既表现为厌弃麻木情绪的心理态度,身体感觉欲望的非理性表达,同时也是交织着审美与反审美冲突的心理过程。它的成立和存在必须和现代社会生活特定的大众文化语境、社会环境、以及正常的审美活动比较中加以定位。从上可以看出:审美不仅仅是精神活动是审美疲劳作为一个负概念成立的前提。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

6、交流的受阻 正常的审美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是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审美疲劳则是存在于操劳繁忙的日常世俗的局限之下,精神沟通受到了现实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压抑一限制,本己性精神交流受到阻碍。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与审美狂欢 正常的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而大众文化背景下,个性精神表达的无理性,审美泛化,自由的无节制,审美狂欢甚至产生审美暴力。 (3)有限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膨胀 正常的审美具有有限的功利性,而当审美加入过多的功利成分,审美便转向审美的反面。 (4)消费时代的文化背景 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不再是文化精英的特权

7、,大众具备了自由表达审美的权利,审美具备了更多的消费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产生不和谐因素。2、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疲劳的内涵(1)、审美疲劳的语义 主要从词义和词组分析该词的含义,从语义可以理解为审美主体在欣赏鉴别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并做出评价时感觉疲乏厌倦或者对审美的兴趣减退,根据词组可分为偏正和并列两种情况。 (2)、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疲劳的内涵 主要结合有关美学概念进行整理,主要表现为大众通过文化消费获得感性愉悦过程中的身心疲惫和兴趣减退状态,大众在寻求审美感性愉悦及抵制审美感性愉悦的冲突化的心理过程。 (二)、审美疲劳的渊源及产生原因 1、审美媒介化、消费化主要从技术和

8、消费两个角度来论述。大众媒介是技术性要素,大众媒介所具有的复制技术把传统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原创性的韵味排挤掉了,复制时代形式的雷同和模式的类似导致大众在审美中产生单调、厌倦甚至麻木的情绪。大众的审美是情感性要素,情感在技术逻辑的挤压下,审美受到催化。其次是从消费角度来探讨审美,当消费成为审美最重要的一环时,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将很难生存。大众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审美平面化、直觉化,被动化。以此分析审美疲劳产生的原因2、“审美狂欢”与当代大众审美批判的非理性觉醒。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日常生活性,娱乐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改变着大众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方式,价值取向由原

9、来的伦理中心走向时尚、世俗、感性化的多元。人们以审美狂欢的方式表达对多元的认同,同时又以意义丧失,形象重复等形象与精英文化对峙。审美疲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大众审美批判权的非理性觉醒,审美的过度自由同时也带来大众审美心理的束缚,以至于审美暴力的产生。3、传统与现代审美心理的差异 主要研究传统与现代审美的不同心理机制对审美疲劳产生的影响,分析传统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与当代的审美自由和审美狂欢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心理机制对审美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研究当代大众的审美心理机制的特点对审美造成的影响。 (三)审美疲劳现象反思(1)爱情与婚姻 审美疲劳在情感方面最为流行,结合具体作品如电影手机和小说审美疲

10、劳及相关作品,多维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产生审美疲劳的原因。(2)流行文化 主要从中性美现象,超女现象,及网络选丑“金乌鸦”奖的评选,来分析流行文化中的审美疲劳。(3)文学中的审美疲劳现象 主要涉及陌生化与审美疲劳;文学作品中读者的期待受挫与审美疲劳;一种易中天于丹现象与经典文本的审美疲劳。 (四)、如何克服审美疲劳1、建立多层次的、人性化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的多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的需求,随着大众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引导他们逐渐进入正常的审美领域,同时,人性化的审美文化可以感召大众远离审美暴力。 2、加强大众文化亲和力及独创性的引导 大众文化的亲和力是人类追求的具有永恒性的美的

11、主题,因为独创性是人类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舒缓大众时代的审美疲劳,就要强调大众文化的审美指数,强调具有人文性的美,从而实现情感超越与精神提升。 3、文化部门加强和谐审美文化风尚的引导,完善文化价值系统 价值系统是文化结构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它代表着文化的理想、信念和方向。要解决大众审美中的误区,塑造新人性,需要共同的文化信仰和目标。 4、文艺工作者加强审美理论的指导,展开和从事大众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建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培育大众健康文明的消费心理。 5、大众自觉加强审美理论修养,确立新的审美价值形态1 陶水平著 审美态度心理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2 童庆炳 ;艺

12、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2月3 周冠生著;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4 金开城著;文艺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 黎乔立;审美生理学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6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 邵玉清著 审美疲劳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9 朱光潜著 文艺心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0 费里德曼著 社会心理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11张捷鸿著 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12高宣扬著 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3 邹华著 流变之美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14 李西建著 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15栾栋著 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商务印书馆 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