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0014605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瓶子的化装舞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瓶子的化装舞会教学设计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中心小学 程冶冰一、教学理念本课是“人与生活经验”为取向的课程。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课程设计的理念是通过有一定指向的内容,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尽早建立起与生活的联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美术课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新课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创新性、探索性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愿望与能力。在瓶子的化装舞会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以上的一些教学理念。二、教学背景分析1、 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本课的学生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联想丰富,创作欲望强,动手能力可以达到发展的年龄阶段。在学习活动过程和学生成长体验中,本课能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这一阶段的学生较能观察与注意形态、空间、肌理、质感特征与变化之美,产生了了解和感受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发生兴趣的关键期。2、 运用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美术教学法: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指出:“艺术欢迎多样性的个性和文艺风格,因为多样性的反映符合多样性的现实,也符合事物本身的构造。”创造性美术教学法就是要以个性和多样性打破僵化,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实物或表演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中师生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发现来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养成探究的思考习惯。启发式教学法:孔子

4、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愉快教学法: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3、其他教学准备各种花瓶的图片资料,几种花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的瓶子、橡皮泥、剪刀、牙签、图钉等各种工具。三、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感知唐代“三彩双鱼瓶”和宋代“青白磁堆塑瓶”的艺术价值。能选择废弃瓶子和材料进行装饰。2、 过程与方法:参与欣赏活动,体验过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在联想中,利用瓶子原形、色彩,大胆地进行想像、设计。在个人与合作创

5、作中,尝试运用粘贴、堆塑、浅浮雕、高浮雕等方法装饰瓶子。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古代陶瓷的价值,喜欢陶瓷艺术,体验创造美的乐趣。培养“变废为美”的意识。四、瓶子的化装舞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要求过程和方法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先激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一:启发导入新课。 1、在黑板上大书英文“china”一词。2、提问,英文“china”一词是什么意思?3、有的同学回答“中国”,再问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含义,多数回答不出。4、教师告诉学生“china”一词在英文里还是“瓷器”的意思。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古代中国的陶瓷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瓷器与中国的

6、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china”一词,就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义。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就有陶瓷制作,唐宋为陶瓷制作的繁盛期,明清的很多陶瓷作品享誉海内外,如景德镇瓷器、宜兴陶器等。1、启发学习兴趣2、引起审美视觉的注意讲授新课1、能体验陶瓷作品的美感和基本表现手法。2、尝试运用绘画设计或堆塑、浮雕的形式进行设计创作。二:欣赏陶瓷艺术品,体验审美情趣。1、欣赏“三彩双鱼瓶”和“青白磁堆塑瓶”观察比较它们的造型、色彩有什么不同,装饰手法有什么不同?2、出示几个陶瓷花瓶的实物,请学生欣赏,并提问,你喜欢哪个花瓶,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里?从对称、重复、节奏

7、等要素引导学生。3、在多媒体上出示从网上搜集的大量陶艺图片,请学生欣赏,并归纳从形状、色彩、图案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欣赏、评述接力赛”游戏,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棒,进行奖励。 (过程评价:我体验了什么?我发现什么?)三:设计、创作。从形状、图案、色彩三方面进行设计创作。教师示范并讲解。1、在形状上,花瓶可以分为口、颈、身、座、把几个部分。做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个几何体的剪纸,在黑板上示范可以任意拼贴,可拼贴出很多形状的花瓶形象。请几个学生上台再拼贴,看看可以拼贴出多少花瓶,使学生理解,花瓶的基本结构和造型。根据出示的大量陶艺图片,请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各种形状都可以

8、进行花瓶设计,或者说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形象,如何把它变成一个花瓶,如动物,植物,生活物品,抽象形等。(过程评价:我学会抓住特征进行变化、创造。) 2、在图案上,复习图案的知识,有单独的图案和连续的图案,有动物,植物,抽象形等,有古典的形象,有现代的抽象形等。在多媒体上出示各种图案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并请学生上台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师作修改讲解。(过程评价:我学会在设计中如何运用图案。)3、在色彩上,尝试色彩搭配:深浅对比,冷暖对比,柔和对比(同类色等)。 出示的大量陶艺图片,请学生分析其色彩,吸收可取之处,有的淡雅含蓄,有的热烈绚丽,有的古朴,有典雅。(过程评价:我学会在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

9、1、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地通过形状、色彩、图案三方面进行教学。2、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实践设计实用、合理、美观。掌握“粘贴、堆塑”方法。四:学生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的花瓶要实用、合理。 2、可以发挥想象力,大胆想象,但花瓶要美观。要想一想你设计的花瓶放在商场里,别人会不会抢着买。 3、体验“变废为美”的乐趣,可以运用橡皮泥创作。掌握“粘贴、堆塑”等方法。既要重视动脑又要重视动手展示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五:展示评价。评一评:结合学生作品,老师进行评讲。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制作构想。比一比:谁设计、制作的有创意、漂亮。分小组,组织小型“化装

10、舞会”,选出“最好看的瓶子”、“最有创意的瓶子”、“最设计巧妙的瓶子”等,颁发“舞会明星奖”等游戏活动。在教学评价中提高认识,培养兴趣课后拓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六:课后拓展。教师总结,课后可以尝试用实物贴、纸贴、布贴等方法装饰瓶子,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陶艺创作。通过博物馆、美术馆、书籍、网络多了解陶瓷艺术。培养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素养。学习效果评价与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教学实施,较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学习积极性高,对瓶子的设计、制作、化装等充满了兴趣与乐趣,能满足该年龄段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

11、精神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体地位,通过构思,想像,制作,在剪、割、粘、帖、组合等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作力和艺术表现力。许多学生的作品新颖奇特,表现了一定审美能力。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深远,提高艺术情操,涵养人文精神。本课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因为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故此有手忙脚乱的感觉,这是课程要求太多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应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方面的学习,比如有的重点在设计上,有的在彩塑浮雕创作上,有的在剪纸实物贴上等。课堂作业时应要求学生同时注意卫生,保持清洁。2、老师方面:本节

12、课,在学生的设计、制作方法上,太复杂化,应当再简化点,只要求学生用一至二种方法设计制作,太复杂了,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也是贪多嚼不烂,不消化。图案的知识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点难度,在这里老师就要化难为易,但又要让学生抓住图案知识的关键和重点,在本节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详细讲解,但又不能一带而过,这个分寸较难掌握。网上搜集的大量图片,应从形状、色彩、图案三方面进行分类,然后请学生欣赏、分析、讲解,这样便于学生较理性的掌握知识,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组织小型“化装舞会”,会耽误一定的时间,要课前就有所准备,尽量用较少的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要注意课堂纪律。2006年12月14日获2007年9月龙岗区第五届中小学美术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评比一等奖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