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艺术特点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9900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的艺术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经》的艺术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经》的艺术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经》的艺术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的艺术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的艺术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一)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三者中,赋是基础。(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部分运用比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

2、”心如噎(王风黍离),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三)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更多兴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人触

3、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比兴都是以间接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四)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发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如秦风蒹葭。二、句式:(一)四言二节拍。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诗经韵律基本单位。(二)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1、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2、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郑风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

4、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叠,后三章重章。4、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5、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6、叠字,又称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7、双声叠韵使诗歌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还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

5、(卫风淇奥)、“砲”“”“”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三、押韵。(举例)(一)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二)还有句句用韵;(三)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四)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四、语言。不仅具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一)数量丰富的名词;(二)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硃熹诗集传卷一);(三)修辞:、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6、(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五、总体特色。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一)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二)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三)国风中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这些不同反映了时代社会变化,创作主体身份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