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上传人:葳** 文档编号:469907375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校: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丹东市第四中学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成都(31N,104E)王老师某月连续三日环湖跑步期间,北京时间18:30经过同一地点时,均看到太阳位于正前方。左图为“王老师所见的太阳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王老师跑步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该月可能为(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2王老师观日时的位置为( )A甲 B乙 C丙 D丁3这几日成都昼长约为( )A10小时 B11小时 C12小时 D13小时下图示意某海拔较高区域地质剖

2、面,其中为沉积岩,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为变质岩。完成4-5小题。4据图信息可确定该地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5该区域( )A甲位置是隧道工程的良好选址 B甲下面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C乙位置为油气资源重点勘探区 D乙下面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植物线性沙丘一般是指在沙漠地区受到呈锐角相交且风力大小不等的两个方向的风交互作用下,风力沉积形成的垄状沙链。图是植物线性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6-7题。6在植物线性沙丘发育过程中( )沙砾沉积形成水平层理 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沙丘表面成土作用加快 沙丘表面沙砾粒径增大A B C D7影响图示沙丘形成的主

3、导风向是( )A甲和乙,且甲风力大于乙 B甲和丙,且丙风力大于甲C丙和丁,且丙风力大于丁 D乙和丁,且丁风力大于乙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I经II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据此完成8-9题。8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9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河

4、流穿村而过。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2008年10月,三门源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10在聚落发展的初期,该地民居建筑的空间扩展方向是( )A依地势自西向东 B顺河流自北向南C沿道路自东向西 D顺河流自南向北11三门源传统古村落建筑分布密集,其主要目的是( )A方便取水 B团结族群 C少占耕地 D抵御盗匪下图是某地月均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12-13题。12该气候条件下植被的特征是( )A叶子坚硬,多蜡质层 B季相更替明显C高草繁生,大树稀疏 D树木高大,有板状根13关于该地

5、气候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季节性受西风控制 B此地夏季降水充沛C在六个大洲有分布 D该地雨热不同期下图示意2022年1月1日10时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1416题。14甲天气系统经过区域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大风降温 D狂风暴雨15乙天气系统导致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 )A蒸发量大 B降水增多 C温度降低 D湿度增加167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二、综合题(本题共三道大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前部的地方

6、,为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8:00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6分)(2)据图判断此次天气现象产生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下列左图为“仙女圈”景观图,右图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材料二:学术界关于“仙女圈”成因的解释一直众说

7、纷纭。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推测,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内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6分)(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6分)(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

8、”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试分析形成原理。(4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20分)受造山挤压作用,在安第斯山古老大陆边缘一侧形成V盆地。距今1100万至500万年前,V盆地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湖泊沉积,沉积层厚度达700多米。湖泊沉积过程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基岩岩性、湖泊水系和气候环境的演变。左图为安第斯山沿28S地形剖面图,右图为V盆地从A时期到B时期演变过程的局部示意图。(1)从内力作用的角度,描述V盆地的形成过程。(6分)(2)安第斯山区成为V盆地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区,分析其有利的物质和动力条件。(8分)(3)说明V盆地从A时期到B时期演变过程对湖泊特征产生的影响。(6分)20232024

9、学年度(上)六校协作体高二联考地理答案15DABAC 610CBACB 1115CABDA 16C17(1)绘图见下图所示;左侧(西侧)槽线为冷锋(2分),右侧(东侧)槽线为暖锋(2分)。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该区域在图中主要是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以上两点任答其一即得2分)。(2)冬季(2分)。依据: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中心(海洋上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陆地上气温较低,气压较高)(任答其一得2分)。(3)关系:“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呈正相关(2分)。原理:冷气团势力

10、强,(2分)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2分)。18(1)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气流(2分);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2分);(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而不易产生对流现象)(2分)。(2)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2分);白蚁喜湿,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2分);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2分)。(3)该地区干旱缺水,有短暂的雨期“仙女圈”内白蚁活动频繁使土体更加疏松,利于雨期降水下渗,增加深层(白蚁巢穴附近)地下水量,促进“仙女圈”附近草类(旱期)生长(2分);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减少植物对水分的损耗(2分)。19(1)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2分),山脉褶皱隆起(2分),V盆地区域断裂下陷形成盆地。(2分)(2)物质来源:安第斯山区(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跃,岩石破碎;(2分)高海拔山区,风化、侵蚀作用强,提供大量松散物质。(2分)动力条件:高山区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2分)山区冰川融水量大,地形起伏大,流水作用强。(2分)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