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990290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02高三期末语文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用语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性格特征, ,尽显匠心。要想让“房地产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 的事,简单通过限购和提高银行贷款额度的方式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南美洲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谈南美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 话南美,权且充作南美洲的印象点滴吧。A只言片语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B三言两语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C只言片语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D三言两语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1. C(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三言两语:很少的几句话。本句强调对人物语言的雕琢

2、。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2.下列诗句与“物象归余清”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亭亭碧流暗 B日入孤霞继C湖云尚明霁 D林峦分夕丽赋得白日半(傍)西山朝代:唐代作者:常建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余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3.在下面一段文

3、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如此高人雅士, 。一盏清茶在手,一卷古书在案,即可出则与山人野树对话,入则与心灵之音共赏。如此这般,即使身居闹市,心却依然自在。原来,静,是在心里,不是在山水间。 坐闻蜂鸣蝶舞 于是可以夜闻山泉叮咚 立观云山雾海 必是心中常怀一道山水 晨沐雨露花香A B C D3. D如此高人雅士,必是心中常怀一道山水,于是可以夜闻山泉叮咚,晨沐雨露花香,坐闻蜂鸣蝶舞,立观云山雾海。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B认真阅读完你的文稿,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非常感谢贵校师生对我的热情款待。D拙作奉上,甚感惶恐

4、,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4.B(“斧正”为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这里是交际用语使用不当)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

5、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

6、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7、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达:通达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凡:共C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徒:仅仅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次:编次,编纂6.A(达:得志)7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分别能说明梅圣俞“穷而后工”的“穷”和“工”的一组是(3分) 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昔王文

8、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之手,而且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B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将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能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C欧阳修认为,梅圣俞一直不得志,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穷而后工”,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但他到老也不得志,是非常可惜的。D题目中的“诗集”是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欧阳修酷爱梅圣俞的诗作,所以就替这本诗集作序并把它保存

9、起来。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1)(既然)这样,那么不是诗歌能使人不得志,大概处在不得志的境地然后诗歌能写得精巧。(4分,“然则”、“穷”、“殆”、“工”各1分。)(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2)然而当时不论贤能和愚笨的人,谈论诗歌的人一定向梅圣俞请教。(3分,“无”、“语”、“求之圣俞”的句法各1分。)(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3分)(3)我曾经酷爱梅圣俞的诗歌,却担心不能完全得到它们。(“尝”“嗜”、“患”各1分)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

10、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11、,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

12、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庐陵欧阳修序。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

13、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桃源一向绝风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向”、“绝风尘”分别与哪两联相照应?(3分) 用典(“桃源”化用陶渊明“桃花源”)(1分)。尾联(1分)、颈联(1分)(也可直接用原文回答)。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分) 出门即见山,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

14、过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山傍水,环境清幽(1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分),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吕逸人最令作者尊敬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吕逸人的尊敬的,请结合诗句说明。(3分)长期隐居,不求功名(1分)。访人不遇,心中没有不悦,而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1分),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住处也满足了(1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如琢如磨。(诗经卫风)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 如切如磋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扪参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