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9881319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协会宁县委员会关于安定渭源两地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县委:为了学习借鉴兄弟县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经验和做法,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6月22日至24日,县政协主席宋维平,副主席何年胜、王文汉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农牧部门负责人,专程赴安定区、渭源县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深入安定区西巩镇南河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巉口镇马铃薯贮藏库、定西薯峰淀粉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巉口镇马铃薯抗旱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点、定西市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及渭源县五竹原种网棚示范点、五竹原种繁育基地、马铃薯科技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观摩。考察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县(区

2、)的经验介绍。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受到了启发。一、 安定区、渭源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安定区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着力提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马铃薯产业。渭源县围绕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目标,通过抓繁育、建基地、强管理、促运销,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农民从马铃薯良种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马铃薯良种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支柱产业。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壮大了基

3、地建设规模。为了不断提高产量,提升效益,安定区推行统一机械深松耕、统一品种、统一刀具消毒、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的“六统一”标准化种植技术,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500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效益对比动员群众,示范引导带动群众,技术服务帮助群众,经济驱动引导群众,全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3.3万亩,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71%。渭源县按照“村有点、乡有片、县有带”的思路,在重点乡村、公路沿线建立马铃薯良种生产示范片带,通过建点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千家万户发展马铃薯良种生产,全县一、二级种薯覆盖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65.8%。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建立了

4、良种繁育体系。安定、渭源两地都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订单生产”的良种扩繁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茎尖组培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棚繁育原种、大田繁育一、二级良种的培育扩繁体系。安定区依托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原原种1.2亿粒,引进脱毒原种3070吨,一级种2782吨,建立原种扩繁基地5000亩,一级种扩繁田3万亩,二级种扩繁田15万亩,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65%以上。渭源县依托渭河源种业公司、爱兰马铃薯种业公司、会川田园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建设、农户管理”的订单生产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搭建网棚、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贮藏、统一经营销售,年生产原原种6000万粒

5、,生产原种1.4万吨,建立一级种薯田7万亩,二级种薯田18万亩。政策调控,品牌化营销,建立了市场网络体系。一是加大调控力度。安定区运用车皮配载权、金融支持和市场监管三大调控手段,对收购量大、收购价格高的购销大户,优先配载车皮,优先发放贷款。充分发挥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一级市场的龙头作用,建立了以巉口、内官营等川区大型马铃薯市场为二级市场,以其它乡镇定点收购网点为三级市场的购销网络体系。对市场加强监管,要求客商持证经营、明码标价,对不能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购的市场和收购摊点,坚决予以取缔和关停,确保实现调控目标。 二是注重品牌培育。安定区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申请注册了“新大坪”等10多个商

6、标,获得了脱毒种薯原产地、绿色A级食品、有机食品、定西马铃薯原产地商标等国家认证。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完成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原产地认证,注册了“渭河源”、“五竹”牌种薯商标。三是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安定、渭源两县(区)都以订单农业为手段,把加工企业、协会销售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开拓终端市场。安定区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马铃薯产销洽谈会,并在南京、深圳、上海、广东等终端市场建立了30多个直销窗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

7、精深加工,集约化经营,建立了加工转化体系。安定区把精深加工作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来抓,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现已建成万吨精淀粉加工生产线12条,全粉生产线1条,变性淀粉生产线1条,3000吨薯条生产线1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呈现出集群化、系列化、精深化加工的发展态势。分类贮藏,分级管理,建立了贮藏保鲜体系。安定区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布局,重点抓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马铃薯贮藏体系建设,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贮藏网络。以马铃薯经

8、销协会和营销大户为主体,建成自然通风式贮藏库650多座,贮藏能力为5万多吨;以乡镇经销协会为主体,建成窑窖群1000多间,贮藏能力为11万吨;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为主体,建成恒温贮藏库5座,贮藏能力为3.3万吨;以农户为主体,建成10吨以上商品窖和1吨以上种子窖9.3万眼,贮藏能力为30万吨。全区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窑窖”的贮藏体系,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占年总产量的60%。今年,又按照种薯、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计划新建10吨以上贮藏窖3000眼。渭源县按照分类贮藏,分级管理的要求,建成千吨以上大型种薯贮藏库17栋,100吨以上小型贮藏窖100多座,贮

9、藏能力达到40万吨,占年产量的50%。二、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考察组认为,我县与安定区毗邻,气候类型、土壤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种植,而且耕地面积大,比安定区、渭远县更具发展潜力,但我县的马铃薯产业与安定区、渭源县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脱毒种薯普及率较低,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我县除12万亩早熟马铃薯外,其它旱地马铃薯大部分仍然采取自繁自育的传统留种方式,全县的脱毒种薯普及率仅在15%左右,种薯退化变质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县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二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率较低。除水地早熟马铃薯外,我县马铃薯种植大多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模式,机械化程度低,田间管理滞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

10、普及任务艰巨。三是保鲜贮藏设施落后。大多数农民的贮藏意识淡薄,商品薯在收获季节集中大量上市,造成市场压级压价,增产不增收。专业贮藏设施基本处于空白,保鲜管理和恒温气调贮藏等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没有按种薯、商品薯、加工原料薯进行分级分类贮藏管理,种薯贮藏设施简陋,因不良管理及病理和生理等因素,退化变质严重。四是营销手段滞后。专业市场少,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信息化程度低,市场预测预警能力不强,生产与销售脱节。营销队伍少,手段落后,渠道狭窄,大多处于各自为阵的现状,停留在中间商、收购户的水平,还没有实现与终端市场的有效对接。五是精深加工程度低。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

11、,缺乏人才、资金和技术。优级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马铃薯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终端产品占有比重低,精深开发的产品少,品种单一。三、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几点建议考察组认为,学习外地的经验,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要着力在良种繁育、市场营销、加工转化、贮藏保鲜、政府推动等方面下功夫。(一)实施良种工程,形成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种薯扩繁供给能力。目前,至少要引进一家马铃薯良种繁育龙头企业,以水川区种植的克星系列和东南部乡镇种植的青薯168为重点,逐步提高我县马铃薯良种的繁育能力。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主推品种,重点引进原原种,选择高海拔区域的村,建立高山隔离区原种繁育基地,加快脱毒种薯的换种

12、步伐。推行“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农户实施”的模式,带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和普及应用,经过几年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县原原种繁育面积达到600亩,原种繁育面积达到6000亩,一级种繁育面积达到6万亩地,二级种覆盖面积达到60万亩,脱毒薯覆盖率达到60%以上。(二)立足科技抗旱,形成与增产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推广能力。应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健全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服务网点,建立覆盖乡村,惠及广大农户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交流,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档次。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推行机械深耕、深松以及机播、机收技

13、术,改造传统耕作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推行全膜覆盖、种薯处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性抗旱增产技术,努力提高我县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三)重视贮藏设施建设,形成与市场供求相配套的贮藏保鲜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尊重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分等贮藏的要求,针对企业、大户和协会、农户三个层次的贮藏需求,严把贮藏技术关,建设高标准的贮藏设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四)健全流通网络,形成与产业体系相配套的物流能力。以县城中心,以郭城驿、刘寨、太平、大沟、平头川等乡镇为重点,以2

14、07线、309线、312线等公路为纽带,以其它乡镇集市为网点,建设集收购、批发、贮藏、保鲜为一体的马铃薯专业市场网络。在县城建设马铃薯信息中心,在优势产区和重点乡镇建立信息技术服务站点,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预测、发布。扶持发展马铃薯运销公司、贩运大户,积极探索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尽快提高马铃薯物流能力,不断提高我县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五)提升加工水平,形成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加工转化能力。实施“抓大、扶中、限小”战略,重点扶持万吨以上有规模、有效益、重环保的淀粉加工企业,适度扶持5000吨以上有前景的企业,限制发展产品档次较低、污染较重的小企业,关

15、停一些高污染的作坊式小型加工企业。到“十二五”末,逐步形产品系列化、管理集约化、加工精深化、生产规模化的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六)落实关键措施,形成强有力的政府推动能力。要持之以恒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层层靠实责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十二五”全县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分析优势,寻找差距,科学定位,制定具体发展规划,抓重点、破难题,力求“十二五”期间,在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贮藏保鲜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资源,加大对马铃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培训农民、推广良法,普及良种,提高效益。要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引导,培育典型,推动面上的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加大对营销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外销薯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着力打造“会宁马铃薯”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会宁马铃薯的知名度。2010年7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