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9875210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地质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复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1、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I大气:I/ 1生物 I2、2、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 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 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

2、环境 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3、研究内容: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全球变化的研究(基础性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重要内容)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医学环境地质研究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4、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 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3、展提供科学 依据。5、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传统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由已知推未知,通过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机制和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类 比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问题。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探 索地质环境的变化。如水土流失;地方病(地甲病、氟中毒)系统分析法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总体上对地质环境的各个方面:大气、水、生物、岩石因及各 种资源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等)和各种问题

4、(污染、洪水、干旱、地震、塌陷等)进行综 合研究,同时着重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环境地质制图方法环境地质问题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和综合性。分析研究环境地质问题,全面系统的调 查收集资料并绘制专题图件是最基本的方法,包括对自然、社会的环境要素的调查、描述、 取样和监测,掌握地质环境的特征,分析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进行环境地 质图件的编制等。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模型模拟是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搜集和分析测试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方法。模型方法 是对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特征进行模拟和仿真,主要有结构模型、评价模型、仿真 模型和预测模型等。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环境

5、地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其危险性及其 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损失,分析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减灾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 评价灾害防治和污染治理的经济投入及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总之,环境地质学研究以系统分析法为主线,以信息方法贯穿始终,通过重点区域实 地考察、综合观测、模拟实验、剖析典型地质事件和生态环境事件等途径,直接获取环境变 化的大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揭示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演化 规律和控制因素,阐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机制,预测地球表层未来变化的趋势。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

6、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 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容量、质量、相容性和反馈作用)(一)地质环境的容量概念: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评价: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 容纳能力来评价。(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主要由以下五 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 定性、地形稳定性、地

7、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2.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健康影响)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3. 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财富)4. 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 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质量现状)(三)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四)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 用。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

8、展(一)人地关系“危机”(二)人地关系的协调(三)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 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1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的范畴随 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土地与土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2土地的基本特性1. 位置的固定性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 土地的不可替代性4. 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可更

9、新性;土地退化5. 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季节变化6. 土地用途的广泛性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农业用地占主导,牧草地、林地比重大;山地多,平地少,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分布不均衡、土地垦殖指数低,林地、草地生产力低 下;未利用土地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三、土地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原先局部的、次要的土地退化 现象已转化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是由人类活动诱发或加速的一种自然过程,主要因素是草原垦荒种地、超载放 牧、乱伐森林、陡坡开荒、围湖造田、粗放灌溉、土地重用轻养等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 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出现土地环境问题。3

10、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 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般把水土流失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物质基 础,人为因素诱发并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过程。1. 自然因素(郑乐平环境地学概论P111)主要包括地形(坡度和坡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土壤结构等。2. 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是毁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陡坡开荒、现代城 市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等。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 济效益统筹兼顾“

11、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 和地方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江、 河、湖、库拦蓄洪水的能力,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1. 减缓风和水流的运动速度风速或径流速度降低,它所携带的物质亦减少。在田野建设防风林带或种植防风篱笆, 可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如:防风林带为网格状,通过第一条林带风速降为原来风速的62%; 第二条,58%;第三条,48%。减弱水流最好的办法是改变坡地地形,筑成梯田。2. 植树种草,增加土壤覆盖3. 改变耕作方式四、土

12、壤盐渍化盐土、碱土和脱碱土统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 作物受到伤害的现象。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一)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为全部自然界中任意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全部量。 可以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 用途而可被利用。 狭义上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 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以径流量表示水资源的 数量。 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和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

13、 水都可称为水资源。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即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类利用工程 或生物措施处理更新中的水(中水)。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参与了自然界物质的循环,是一种动态资源,是可以更新的资源。1. 储量的有限性2. 补给的循环性,自然界中各种形态水的运动和转换构成水文循环。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的分布决定于气候条件,其中以降水量最为重要。降水受综合性气候带的控制,各地降水 量的多少差别很大。4. 用途的不可替代性参与地球的演化过程,改变地球的地表形态;一切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是景观资源不 可替代的物质;水是景观资源不可替代的物质。水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

14、 资源。(一)水体污染的定义定义: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 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原因:自然的;人为的。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的物理、 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二)水体污染的判别指标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判别水质和水体污染的具体衡量标准。水体污染的程度:污水的水质指标:主要有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BOD、COD、 TOC等)、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细菌总数、

15、大肠菌群个数)、有毒物质指标(铅、汞、格 等)。水体主要污染物(与水质指标对应)主要有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毒化合物、酸、碱与无机盐类、漂浮物、 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和致癌物、工业废热水等。水体污染机制与水体自净1. 水体污染机制污染物在水体中,始终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两个过程。水体污染的 发生与发展,取决于这两个过程的强度,它们随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大小及受纳水体三个 方面的对比关系而定。物理作用:水流的湍动作用、分子扩散作用及水流的冲刷作用等物理化学作用:吸附-解吸,胶溶-凝聚作用化学作用:酸化、碱化、氧化-还原、分解-化合作用等生物作用: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作用2. 水体自净作用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 低,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现象。狭义上说,水体自净是指经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使水体净化的过程。一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人类对天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改变了天然水循环过程,使水量平衡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出现了新的分配体系,而且给地质生态环境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