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987482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海陆变迁(教育精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2课时)【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3、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 图,在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模式】精彩互动【教学方法】讲述、举例说明、读图分析【教具准备】地图册、课本插图【教学过程】教学

2、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看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2、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大洲?3、在亚洲有世界上最高山脉的喜马拉雅山脉,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洋中。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通过复习提问,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利用在喜马拉雅山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过

3、渡与衔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海陆的变迁呢?观察与发现追问与探索案例探究: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案例: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过渡提问:人类活动能否直接引起海陆变迁?思考并解释1.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2.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约有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田。小结: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

4、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追问:人们在南极洲的大陆上发现了由陆地上森林转化成的煤炭,而南极洲目前这种酷寒的环境根本不可能生长森林,你能解释这一怪现象吗?过渡:上个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尤其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十分相似,他结合自己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展示:出示“大陆漂移假说”的动画演示。探究: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参照课本321图“大陆拼合示意”、图324“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323“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对照”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活动:体验魏格纳的发现在东、西半球图上,用透明纸描绘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

5、,并用剪刀把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剪下来,试着把他们拼合在一起,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阅读课本P49课文内容后讨论,回答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海陆变迁的原因:1、 地壳运动2、 海平面的升降能,如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类活动联系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见闻,举一些海陆变化的例子。思考讨论:南极洲原来不在现在的位置阅读课本P50课文内容,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观看“大陆漂移假说”的动画演示,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假说。1.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相似性;2.拼合大陆的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分组动手操作,分别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挑战,激发学生

6、探究问题的热情。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印象由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渡与衔接 在当时很多人对大陆漂移假说提出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一直到了2 0 世纪6 0 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于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观察与发现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52“板块运动”课文内容。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读图3-2-5“世界板块的分布”:(1)、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和

7、大致范围。(2)、看看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3)、图中A、B两地,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3、突出显示“七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中的箭头,引导学生观察箭头的含义,并播放板块张裂和板块碰撞挤压的动画演示。4、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思考分析:(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2)、红海的面积将会东非大裂谷将会(3)、阿尔卑斯山由 和 板块挤压形成。(4)、喜马拉雅山由 和 板块挤压形成。(5)、落基山脉由 和 板块挤压形成。(6)、安第斯山脉由 和 板块挤压形成。5、读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图观察

8、火山、地震的分布地点,思考问题:(1)、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板块 。(2)、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 和 地带。知识迁移: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快速阅读课本P52课文内容,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图找出七大板块,说出它们的大致范围。 太平洋板块A地地壳比较活跃,在板块交界处B地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内部共同总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 、 地震频繁。仔细观察板块张裂和板块碰撞挤压的动画演示。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

9、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读图思考,分组回答。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因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讲练结合,加强感性认识,突破难点。充分利用地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仔细看图,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知识迁移、指导实践知识与梳理1、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现在大家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学生谈收获。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板块【当堂达标】

10、1、德国著名的科学家魏格纳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方面提出的学说是( )A、板块构造学说 B、还得扩张学说 C、升降学说 D、大陆漂移假说2、以下不属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的是( )A、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B、基本吻合的大陆轮廓线 C、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D、非洲和南美洲都有黑种人分布3、七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A、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4、下列地区中地震活动不明显的是( )A、环太平洋沿岸山脉 B、亚欧大陆南部C、非洲西北部的山脉 D、南极洲内部5、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 B , C , D ,E ,F 。(2)、澳大利亚

11、大陆位于 板块上,中国位于 板块上。(3)、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板块是 板块,在其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处在板块的 地带。(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处在 板块和 板块、 板块的挤压处。(5)、根据板块运动方向推测:太平洋的面积将 (扩大或缩小),大西洋的面积将 (扩大或缩小)。 【教学反思】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注意分层设问,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