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987052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雄县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测试范围:第一册全册)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的测试范围为第一册 全册。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工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 (A)给予 给养 家给户足 目不暇给 (B)强嘴 强迫 强人所难 差强人意: (C)曲笔 曲折 曲高和寡 流觞曲水 (D)累计 累进 果实累累 危如累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诬蔑 讹诈 民怨沸腾 神情黯然(B)嫉恨 攀附 纷至踏来 生杀予夺 (C)诅咒 夸耀 指桑骂槐 焦燥

2、不安(D)肤浅 伎俩 众口烁金 毛骨悚然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火车在广阔的高原上奔驰,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 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 巴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 不是有些地方为着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一些草原, 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A)然而 却有 只要 似乎 (B)虽然 只有 只要 似乎 (C)虽然 却有 如果 简直 (D)然而 只有 如果 简直 下列甸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长篙短篙柱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 (B)面对着奇景,语宫中的一切华丽

3、词藻都黯然失色。 (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D)最近到托乐斯泰的故乡,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器,孤零零地躺在树阴里。 (B)他当即表示将来愿意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林之下。 (C)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 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D)祖国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青年的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未来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寄托于 青年。 6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

4、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休养。 江岸后面足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 断的树林。 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那儿的景色真美! 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扛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 (B) (C) (D)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卞面课文选段,回答7-11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5、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 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 (A) (B) (C) (D)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于是人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 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 (B) (C) (D)9比较下

6、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意思,对起判断正确的一项试、甲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A)两个“闻”意思相同,两个“于”作用不同 (B)两个“闻”意思不同,两个“于”作用相同 (C)两个“闻”意思相同,两个“于”作用相同 (D)两个“闻”意思不同,两个“于”作用不同 10对齐王所颁政令及其产生的结果,理解正确的项是 ( ) (A)齐王说“善”,是夸奖邹忌说得精彩。 (B)齐王用不同的赏赐表明了自己对别人进谏的态度:提倡“面刺寡人之过”,反对 市朝”。 (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说明齐王的统治中

7、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 (D)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一变化表现了齐王闻过则喜的态 度。 11对这三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三段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 (B)这三段文字也表现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主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回答1215题。 技术的“报复效应” 人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讷的说法可能 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

8、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讨方面所取得的突 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而现在抗菌素 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的抗药性空前提高,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致命的“超级虫”却拿不出新的抗 菌素来击败它们! 事实上,泰讷对“报复效应”产生兴趣,正是从他10年前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观察开始的。 纸张不仅没有随着符合环境保护主义的所谓“无纸时代”的来临而消失,反而由于供不应求而 价格大涨。今天,互联网络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打印机里倾倒着多不胜数的信息,整洁的 “无纸办公室”听起来更像一个悖论而不是事实。

9、 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隐喻,在这个隐喻的背后是一个更加高深的关于计算机的谜 语;尽管计算机变得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普及,它到底将人们的效率提高了多少呢?泰讷认为 计算机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的人们正与计算机处于热恋之中,然而统计资料却显示,计算机对提 高生产率的影响甚小,在服务行业尤其如此。 尽管这样,电脑技术的鼓吹者们仍坚持说,经济学家们单从数字上作文章,无法准确把握 计算机给成千上万的公司带来的重要变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说:“认定计算机 没有带来相应的效果,持此说法的人对经济的认识十分幼稚。” 哈默说,信息技术使企业得以对运行机制实施革命性改造,

10、因而许多问题都可以迎 刃而解。他的说法当然有其道理,但我们怎能断定从长远看他对技术的认识不是幼稚的呢? 根据泰讷的推论,技术上的每次努力都旨在提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也暗藏着 反噬自己的种子。灭火技术今天如此发达,然而试图扑灭所有火灾的如火如茶的灭火行动,最终反而会引发大规模的、无法控制的火灾。自发的定期燃烧的山火本来会在不伤害较大树木 的情况下烧掉下层灌木,但是由于稍有火情就被及时扑灭,现有的;森林寸塞满了下层灌木和小树,一遇火灾就会燃烧成一片熊熊火海,将所有的树木都毁灭殆尽,只留下一片焦土。美国国南部地区引进野葛以保持土壤,现在野葛却遍地蔓延,成为农民的心腹之患,用泰讷的话说: “

11、它足以湮没所有静止的东西,如停驶的汽车,转入岔道的火车甚至(按当地人的传说)神 态不清的醉汉。” 12“纸张不仅没有随着符合环境保护主义的所谓无纸时代的来临而消失,反而由于供不应 求而价格大涨。”这句话要说明的意思是 ( ) (A)“无纸时代”的来临只是环保主义对办公室自动化的理想认识。 (B)互联网向我们的生活和打印机里倾倒了多不胜数的信息。 (C)计算机的普及不但没有形成“无纸时代”,反而耗费更多的纸张,从而使纸价上涨。 (D)说明价值规律:对纸张的大量需求,必将使纸价上涨。 13。“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看成一个隐喻”一句的“隐喻”,实际是指 ( ) (A)计算机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工作效率。 (

12、B)大量计算耗费了很多纸张。 (C)“无纸时代”至少在目前不可能实现。 (D)难以理解的关于计算机的谜语。 4“但我们怎能断定从长远看他对技术的认识不是幼稚的呢?”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 ) (A)信息技术使企业得以对运行机制进行革命性改造,因而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B)认定计算机没有带来相应的效果,持此说法的人对经济的认识十分幼稚。 (C)经济学家们单从数字上作文章,无法准确把握计算机给成千上万的公司带来重要变化。 (D)技术上的努力虽能解决现实问题,但同时也暗藏着反噬自己的种子,从长远看是不利 蔚勺。 15选出不符合本文提供信息的一项 ( ) (A)泰讷认为技术并未给人类带来福祉,其结果往往与人们当初的愿望大相径庭。 (B)抗菌素的问世,使得一些人产生错觉,人类将能告别困扰已久的古老疾病。 (C)文末先说湮没静止的东西,后说湮没“转人岔道的火车”和“神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