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9809675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创新情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的报告材料深圳市人民政府(4月)一、深圳创新工作基本状况,深圳坚决贯彻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发言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实行珠三角规划纲要及“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不断摸索推动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的新思路、新体制、新政策和新措施、新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五个超越”的鲜明特色:一是超越“深圳速度”,提出具有鲜明科学发展内涵的“深圳质量”理念,作为引领深圳经济特区将来发展的新标杆,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2、和谐发展”四大导向,增进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跨越。出台有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行动筹划,提出个方面29条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正式颁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进条例,建立政府推动、人大和社会监督的实行保障机制,依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超越“四个”,从以公司为主体的创新向多主体的全面创新转变,从模仿式、跟随式创新为主向此前沿核心技术突破为标志的赶超型、引领型创新转变,在新型科研机构、多层次人才体系构建、创新金融支撑体系配套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建设国家创新型都市、争当自主创新国家队、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伐。三是超越“四大支柱产业”

3、,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增量效应,以改造提高优势老式产业夯实存量基本,以开发战略性区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无边界增长,逐渐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四是超越“摸着石头过河”,以贯彻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为抓手,按照“四个先行先试”的规定,进一步加大顶层设计力度,不断强化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增进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综合配套改革的转变,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和公务员改革获得新进展。五是超越“行政区经济”,以特区一体化消除二元发展构造,以边界地区开发增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此前海、河套地区规划开发增进深港融合发

4、展,以跨区域重大基本设施建设增进珠三角共同发展,充足发挥全国经济中心都市的作用,构建起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五个超越”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使深圳经济特区在推动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的道路上越跑越好。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去年我市实现我市生产总值90.9亿元,增长1%,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二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25.7%;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478亿元的生产总值和1.4亿元的财政收入,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三是产业构造不断优化,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长值占GD的比重超过0%,现代服务业增长值占服务业增长值的67.

5、%,先进制造业增长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70.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四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为051吨原则煤和20.3立方米,仅相称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和10。“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37%。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居内地大中都市首位;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二、深圳创新工作的五个亮点(一)以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强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把深圳优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等上升为国家工程。重点引进家国家工

6、程实验室,多种形式引进和建设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新建家重点实验室、42家工程实验室、18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实行国家63筹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参与国家科技筹划38项、重大专项攻关95项。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三项经费推动重点实验室、科技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奖鼓励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市财政本级预算科技投入达到7.2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占D比重达到.64%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持续七年居全国第一。二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瞄准发展新趋势,率先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政策。加快

7、制定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振兴规划和行动筹划,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建设了坪山生物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设立0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筹划,推动全年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增速分别达到30%、47和35,产业总规模达到1390亿元。实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到大运会期间将有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推广力度最大的都市。三是强化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创新型中小公司特点的融资体系,拥有各类创投基金和管理机构达40多家,管理资金近亿元,公司数量和资金规模都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在此基本上,设立30亿元创业投资

8、引导基金,组建5只创业投资基金。出台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政策,新吸引79家基金、185亿元落户。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我市场,建立高新技术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成立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交所IO家数位居全球第一。深圳的上市公司合计达24家,仅就上市4家,首发募集资金总额483亿元。进一步完善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高新技术公司发行债券融资,完善担保平台,担保金额超过全省一半。四是强化优势老式产业的创新能力。制定老式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建立大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合用技术改造提高优势老式产业,推动优势老式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潮流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品牌建设赋予优势老式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增

9、强产业创意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以上优势老式产业公司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涌现出1个中国世界名牌,41个中国名牌,3个广东省名牌。(二)实行人才强市战略,夯实构筑人才高地一是以载体建设增创人才引进开发新优势。出台“孔雀筹划”及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措施等配套文献,每年新增资金35亿元,提供最高50万元的个人补贴,最高50万元的创业资助,最高100万元的成果转化资助,最高800万元的团队资助。持续七次开展赴海外招聘人才活动,持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强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深工作创业,引进留学人员总数突破4万人,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都市

10、之一。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项目等予以政策倾斜,实行个性引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实行“候鸟筹划”。我市人才引进总量同比增长0。二是以机制创新增创人才发展环境新优势。出台并完善有关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1+”文献政策体系,实行人才安居工程,以优先投入切实解决子女入学等热点问题。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开展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评比工作,安排专项资金重奖各方面做出突出奉献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发现评价机制,发布并修订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原则,组织专业技术资格特殊评审,摸索深港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创新人才流动配备机制,率先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立法,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动流

11、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公益化服务。三是以高品位引领增创人才创新实力新优势。加大尖端科研团队引进力度,先后引进和建设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履行以公司为主体的博士后工作平台建设,创新分级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设站单位73家,创新实践基地2家。,全市在站博士后人数达285人,同比增长22 %;政府资助金额达3430 万元,同比增长0.6 %。深圳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数量和进站博士后人数在我省各地市中均名列第一。实行两个“1”工程,首创“百万农民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03万人,技能人才22

12、2万人。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都市第一位。四是以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增创人才自主培养新优势。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办学框架合同,创新合伙模式共同举办一流研究型大学。以新思维和新机制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在全球公开遴选校长和院长、系主任,多名两院院士、出名学者出任首批授课教师。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夯实推动,教职工工全员签约聘任、分类管理,行政管理人员与行政级别脱钩。构建起大学城国际化创新团队,3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梯队,承当多种“863”等国家级项目,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个,正在筹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化学基因组学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三)以深

13、莞惠一体化和深港融合发展增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伙区成为深港合伙新领域。成立了前海管理局,成功举办香港前海总体发展规划阐明会和首届前海合伙发展论坛,先后与0家香港公司和1家境内外公司签订了合伙意向书,旨在将香港高水平服务业、创新科技、国际化教育等元素导入珠三角,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二是在产业转移大格局的基本上推动珠江口东岸地区一体化。实现产业紧密分工合伙,是珠江东岸口地区一体化的基本和目的。深圳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增进产业合理分工,近两年,深圳向东莞和惠州转移的产业规模每年达到4-500亿元,东莞和惠州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深圳坂田-东莞松山湖电子信息产业带基本形成

14、,深惠优势老式产业带已初具规模,三市专业化协作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快区域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增进要素流通便利化。签订了3市界河综合治理、边界道路建设工作合同书,达到3市公交跨界互通共识,与东莞、惠州间开通了6条跨市公交线路,新建或改扩建8条对接高速公路,实现条主干道对接,撤并3个主线收费站和8个公路收费站。在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密切合伙,有效对接,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明确了具体合伙方案,积极开展异地养老、学生就近入学等试点工作。四是全面实行深莞惠边界开发战略增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深圳与东莞、惠州交界的重点区域系统规划建设战略性功能合伙区。在深莞、深惠边界,分别提出规划建设深莞新城(推动珠

15、江口东岸西部片区的功能贯穿)、哑铃湾坝光填海区(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设想。在深莞惠三市交界地区,邀请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开展中荷生态知识城规划研究,按照利益共享原则,提出建设突出生态、低碳、教育理念的合伙区的设想,发挥对珠三角地区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五是建立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增进高效合伙。与香港建立了行政首长定期会面机制,成立了多种专职小组。与东莞、惠州建立了党政重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十个专责小组。深惠之间还建立了分管副市长定期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伙模式,深汕特别合伙区实行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框架。(四)加强社会建设,打造民生幸福都市一是提高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召开全市社会

16、建设工作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并设计一系列涵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指标,量化社会建设成效。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党委统筹、政府贯彻、人大监督、社会参与的工作保障机制。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获准成立,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建设运营获得积极进展,社康中心基本药物实现“零加成”销售。出台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都市。三是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民生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类及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达7%左右,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