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798945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作业恒河猴系列试验一、母爱剥夺 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哺育试验)试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头,包拜探讨了不同孤立状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解并描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探讨引起了哈洛的爱好。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试验:将刚诞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视察结果他发觉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假如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爱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而依恋始终被认为是对于获得养分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探讨员

2、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须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从20世纪30年头直至50年头,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但哈洛起先对此提出了质疑。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起先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剧烈的爱好。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打碎。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溢残忍的职业

3、生涯就此起先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其次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探讨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肯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松软物质的需求。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确定制作用于试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试验过程: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

4、供应暖和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供应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供应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劝慰”的实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然后,探讨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供应奶。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劝慰的作用分别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登记在诞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干脆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

5、人惊异的。在最初的试验中,全部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袱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供应奶,全部的幼猴几乎成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快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劝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常常腹

6、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劝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惊慌。恐惊物体的试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觉自己正面对一些胆怯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劝慰的爱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剧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胆怯时,都会到绒布包袱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平安感。上世纪50年头后期,哈洛及其同事把一个刚诞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哺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铁丝代母胸前有一个可以供应奶水的装置,按哈洛的说法“一个是松软、暖和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性、可以24小

7、时供应奶水的母亲。”刚起先,婴猴多围着铁丝母侯,但很快的几天后,令人惊异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代母呆在一起;在受到不熟识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逼时,会跑到绒布代母身边并紧紧抱住她,好像布猴会给他更多的平安感。哈洛的这一代母哺育试验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代母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极其孤僻,性成熟后不能交配。于是,哈洛对试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代母,并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培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试验结论:哈洛得出结论:猴子对安抚的须要远胜于对探究的须要并

8、且缺少身体接触的安抚会使幼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母猴是否满意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接触劝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试验中得到清晰的证明。试验进一步证明白“接触劝慰”对生物体获得心理平安感和激励力气的重要性。这个试验证明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平安,更向母亲寻求关爱、接纳。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证明白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假如你能供应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意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须要。评论家说:抓抱是属于恒河猴的一个自然行为,人类是

9、不具此特点的,在将试验结果应用于人类时,哈洛高估了接触安抚的作用而忽视了照料的重要性。而哈洛的发觉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爱婴产业都或多或少地依据哈洛的发觉调整了自己的关键政策。部分是因为哈洛的原因,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干脆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供应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需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当然,更要感谢哈洛,正是他的试验使我们起先重视动物权益的爱护。几年前,动物解放前线组织(Animal Liberation Front)在威斯康辛高校的猿类探讨中心实行了一场示威游行,以悼念数千只在试验中死亡的猴子。二、敬爱的面庞

10、(又称面具试验)试验背景:从20世纪30年头直至50年头,一些闻名的儿科专家,比如本杰明斯帕克(Benjamin Spock),都建议应当依据时间喂奶。另一个知名培育专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写道:“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但哈洛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当坚决果断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白:“接触所带来的劝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哈洛揣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变数。试验过程:他吩咐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

11、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望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试验结论: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三、厉鬼妈妈(又称铁娘子试验)试验背景:尽管哈洛探讨爱,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并不如意。他的老婆克拉拉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离开了 他,而他也有了另外一个“女人”铁娘子()。试验过程:铁娘子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别的代母,她会向小猴子放射锐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猴宝宝吹得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声称,这是一个邪恶的母亲,他想看看

12、这会导致什么结果。正是因为这个试验,使得哈洛的名声更糟了。他制作了各种邪恶的铁娘子,它们有的会 对着小猴子发出怪声,有的会刺伤小猴子。无论是什么样的邪恶母亲,哈洛发觉猴宝宝都不会离它们而去,反而更加紧紧地抱住它们。最终,哈洛与素味放弃了厉鬼布妈妈,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妙计真正的妈妈。为了制造这样的妈妈,他们先把母猴子孤立饲养,然后想方法叫她们怀孕。不幸的是这样的母猴子不懂得跟公猴子发生性关系,因此哈洛与素味便制造了一种机械使其被迫受孕。很惊异,哈洛从不说试验动物“死亡”,而是“被杀死了”,把受孕机器称为“强暴架”。 当小猴子生出以后,试验者再做视察。他们发觉,有些这类妈妈根本就不顾小孩,不愿像

13、一般的妈妈那样把哭泣的小孩抱在怀中摇动。另有一些状况视察如下:有些母猴则粗暴而嗜杀。嗜好之一是把小猴子的脑壳咬碎。最恶心的是把小猴子的脸往地上摔,并在地上揉搓。四、基础隔离(也称剥夺试验)试验过程:部分隔离幼猴自降生时起就被放入笼中,猴子可以通过栅栏看到其他的猴子,听得到也可嗅出同类的气味,只是没有身体接触。这种欲够不能的熬煎,让小猴在笼中不断重复绕圈同一个动作,并且撕扯自己的身体。完全隔离哈洛的探讨小组设置的为期3个月、6个月、一年和两年的隔离试验组。结果表明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的幼猴,在社交实力、心情方面均有显著变更。禁闭6个月以上的幼猴表现出严峻的心情担心、胆怯、退却、摇摆、缩的行

14、为,很少沟通和探究。试验结论:所谓早期隔离(剥夺)试验,是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觉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在试验室孤独长大的猴子和野生猴子(有母亲和伙伴)的行为有很大不同(见表2-3-2)。 试验室长大的猴子(失去母爱)常常呆呆地坐着,两眼直视,有生人接近时,不会像野生猴子那样对生人作出恐吓或攻击行为,而只是自己打自己,甚至撕咬自己,社交行为的发展受到极大损害。(试验结果详见表一)表1早期剥夺的持续影响(试验对象:恒河猴)测量隔离1年早期隔离6个月部分隔离有母亲伙伴条件接触的主动性3.1*3.48.512.6运动的主动性8

15、6.0121.0117.0229.0攻 击6.84.25.610.2胆怯退缩97.025.034.012.0五、无望之井试验背景:20世纪60年头兴起生物精神医学,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状况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大爱好,他再次起先在恒河猴身上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他建立了一个黑屋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吊了2年。哈洛把这装置称做“无望之井”。在1972年的一篇文章中,哈洛与素味说,由于人类的懊丧之情是“一种无助、无望、陷入无望之深井的状态”,所以他们“但凭直觉”设计了这种身心的无望之井。他们用不锈钢做了 一个半锥形圆筒,上窄下宽;把一只小猴子放进去,关在其中45天。他们发觉,放下没几天之后

16、,那小猴子“就大部分时间畏缩在一角”。这个囚室制造出“严峻的、长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之后9个月,那小猴子还是抱着胳臂呆呆坐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望探究周遭。但该报告认为结果仍不够确定,试验结论:该试验结果可能由于因密室的形态、大小、囚禁之长短,囚禁时猴子之年龄,甚或由这些因素综合之而有所变更,所以只能初步得出结论,这种隔离环境会给被试造成“严峻的、长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而这些未确定因素则为进一步探讨之主题。六、恐怖隧道除了“无望之井”以外,哈洛与其同仁创建了一种试验箱 ,来制造惊恐的猴子。还有一篇报告中,哈洛描述了他如何造成罗猴“心死”(心理上的死亡): 他做了一个假妈妈,外面由布制成,平常体温是,可是可以急速的降至,使小猴因母亲体温的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