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岐伯校《理虚元鉴》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9798659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尧岐伯校《理虚元鉴》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尧岐伯校《理虚元鉴》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尧岐伯校《理虚元鉴》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尧岐伯校《理虚元鉴》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尧岐伯校《理虚元鉴》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尧岐伯校《理虚元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尧岐伯校《理虚元鉴》(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虚元鉴明汪绮石著【尧岐伯按】发现电子版理虚元鉴缺漏、谬误甚多,为方便朋友们研 读,特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理虚元鉴予以校订。该书作 者,据江苏81版理虚元鉴前言称:作者“绮石,传为明末人,姓名、居 里,均无从考。”简明中医辞典称该书为“明汪绮石约撰于17世纪。”陈 序岁甲戌,予守毗陵,得一士,柯子心斋。其先世浙慈人也,家传忠厚,多 业医者,令祖锦堂先生,侨寓锡邑之鹅湖,遂家焉。心斋性聪颖。倜傥不附时 俗,文章有奇气,精书法,兼通家学,隐识为远到材,迄今二十载矣。一衿潦 倒,蹭蹬场屋,岂其爱博而不专欤?顾多才者多艺,不相妨也,遇合会有时耳。 予患头风,访医仰药,无纤毫之效。心斋

2、诊予脉,乃云治病不求其本,真为头 痛治头。缘制一方,却与所患不相涉,服后痛渐愈,不啻陈琳之檄。及见伊令 伯德修所刻理虚元鉴,因知心斋制方之意之所由来也。德修柯君,虽未晤言, 其学业之渊博,已于所订者窥见一斑。且是书沉埋剥蚀,历有年所,当世不知 有是书,即见之,谁复知为绮石作者。今柯君不掠美,以付剞劂,参订而表彰 之,更可见其用心之厚矣。噫!学固贵崇其本,业必有待乎时,不独医道也。 是为序。时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嘉平月闽中陈焱晋亭氏题于姑苏署次华 序余年未三十,获交柯君德修,今六十有九矣。君业医,余喜地学,辄谈论 天下技术。地关一家休咎,医关一人死生。钝根人求名不成,改业图利,相地 习医,自误误

3、人,曷有底耶!然地误廿载后,医误旦夕间耳!。君天姿颖敏,幼就塾同学,分授经,悉耳熟背诵,故潜心医学,得深造焉。本 世医,复从明师指授,探源溯流,广搜博记,多购未见书,理虚元鉴,其一 也。君于疑难症立辨,制方不停睫,案简当,老医摄服。入都,名大振,医院 诸人避席。太原守病邀入幕,山右抚司以下,咸以扁、卢目之。君善导引,长 余数岁,健食如虎咽,步履捷于少壮人。余日就衰颓,每以屏俗,缘毋懈系功 为最。君之邃于医,不但贯串诸家,得于静悟者尤多,来余家剧谈不厌,延治 者急甚,久之乃去。今欲刻理虚元鉴公诸世,余四十余年知己,述其概, 弁诸简端。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三月朔日牛毛道人华杰撰柯 序医学祖灵、素、

4、难经,而方不传。制方首推仲景,嗣后各立一说。 仲景治冬寒,而河间明温暑,洁古理脾胃,东垣讲内伤,子和攻痰饮,丹溪究 阴虚,六家为医学之宗主。王安道以冬寒分出中寒、伤寒;巢元方以温暑分出 热病、中暑;罗谦甫以内伤分出劳伤、食伤;隐君以痰饮分出湿痰、燥痰;叔 和以阴虚分出真阴、真阳。其论尤为明晰。古人立说,各具一长。合其长,乃 称全璧。余遍观诸家,虚症犹未尽厥奥。雍正乙巳仲秋,购得绮石先生理虚 元鉴,实发前人所未发。其治阴虚,主清金,肺为五脏之天也;治阳虚,主健 中,脾为百骸之母也。其方甚简,药味无多。神农本经药三百六十五种,效 法周天度数。仲景一百十三方,取本经药九十一种,入伤寒论中。或 合经之

5、大纲,或合经之一目,乃详于伤寒,推及诸病也。绮石先生独详于虚劳, 盖风、寒、暑、湿,多乘虚而入,正气固,则受病少,治虚劳是治其本也,诸 病其余事耳。余素留心于六气司天,主客进退,乘除偏胜,而人病焉。不谙司 天审病,误投药饵者过半,元鉴亦参及之,则绮石之论虚劳,犹仲景之论伤 寒,非举一而废百也。韩昌黎谓孟子之功不在禹下,绮石岂在仲景下耶?医道 大而微,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不通儒、佛、仙,不可与言医。余浅 昧,愧未贯彻,但愿业医者,广为搜讨,会其指归,则吾道幸甚!斯世幸甚!乾隆岁次辛卯初夏古吴柯怀祖题于复韵斋原 序绮石先生医道高玄,虚劳一门,尤为独阐之宗。尝曰:“人之禀赋不同, 而受病亦异

6、。顾私己者,心肝病少;顾大体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 少,善钟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肾病少;矜志节者,肝肾病多。病起 于七情,而五脏因之受损。”先生悯世人之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 重者危,深可痛伤。特校昔贤之书几千百家,如四时各司一气之偏,未逢元会。 乃伏读素、灵而启悟门,得其要领,参订补注,集成一书。辨症因,详 施治,审脉法,正药讹,精纯邃密,后岐黄而启发者也。其功岂浅鲜哉!奈书 成身殁,易箦之日,犹谆谆以斯世之责,至嘱于两世兄及诸门下士,而不肖亦 与闻遗命焉。今先生虽逝,而道在人间。长君伯儒,能读其书;次君东庵,能 继其志;犹子济明及门下武林君宾沈子,能广其传。然则先

7、生固未尝逝也。先 生不忍后世病此者,夭折而莫救,故临终以山中宰相事业,专付仲君。会世变, 遂弃棘闱而潜心于箕裘之绍。是书之成,实其发明者居多,所恨身丁丧乱,受 梓无人,大惧淹没先生之德。是望后之仁人君子,体先生之心,登此书于梨枣 而广传之,则吾侪幸甚。天下后世,读其书饮其泽者幸甚。受业赵何宗田氏谨识卷 上治虚脉法总括脉来缓者,为虚,软、微、弱皆虚也。弦为中虚;细而微者,气血皆虚; 小者,气血皆少。又脉芤血气脱,沉、小、迟者,脱气。(以上皆劳倦之脉, 虚怯劳热之症也。)又微而数者,为虚热;微而缓滑者,为虚痰。治虚脉法分类一、心肾不交,两寸弦数,两尺涩。纪传曰:左寸脉迟,心虚;右寸 微滑,精气泄二

8、、梦泄遗精,尺寸脉迟而涩。心肾不交,梦淫精泄,真元耗散,不寿之 征。又曰:寸数脾弦,两尺细数,精离位。青年左尺微涩,色欲伤。正传 曰: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鬼交。心脉短小,梦遗精。尺数,相火炽而遗。三、漏精,右尺弱如发细,天精摇摇,寒精自出,马口有粘腻之累,房事 不久,绝孕。四、肾痹,寸虚弱而涩,尺沉细而数。五、夜热,微弦虚数,或沉或涩,软弱而细。六、骨蒸,数大,或滑、急、促、细而数。七、干咳嗽,左寸涩数,右大急数。八、虚痰嗽,软细弱,气口微细而数,或滑大而虚。九、血虚痰火,左寸涩而弦数,右寸虚大而滑,或数而涩,尺中虚涩。又 曰:细而紧数,细则血虚,数必咳嗽,紧则为寒。寒因血虚而客于肺经,反

9、而 作热,故脉数而咳嗽也。十、咳嗽痰中带血珠,右寸滑而数,或濡而弱,即煎厥之症。十一、咳嗽带血,寸数而大,或滑而紧急,关、寸弦而涩,即煎厥。十二、劳嗽吐血、咳血、呕血、咯血,即薄厥。脉得诸涩、濡,为亡血, 芤为失血,涩为血少。际氏曰:心脉涩,肺脉虚,或芤或迟,为亡血、失精。 呕者兼胃火。脉经云:吐血、唾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唾血,坚强者死;濡滑者生。十三、传尸劳,脉经云:男子平人脉滑大为劳极,虚涩亦为劳。十四、气口脉弦而数者,脉痿也。(脉诀气口数而虚涩,肺痿之形。疑 即肺痿之误。)十五、六脉软弱,阳虚极也。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 之根,

10、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夫东垣发脾胃一论,便为四大家之 首;丹溪明滋阴一著,便为治劳征之宗;立斋究明补火,谓太阳一照,阴火自 弭。斯三先生者,皆振古之高人,能回一时之习尚,辟岐黄之心传者。然皆主 于一偏,而不获全体之用。是以脾胃之论,出于东垣则无弊,若执东垣以治者, 未免以燥剂补土,有拂于清肃之肺金。滋阴之说,出于丹溪已有弊,执丹溪以 治者,全以苦寒降火,有碍于中州之土化。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 实一偏之见,难为古人讳者,而后人沿习成风,偏重莫挽,凡遇虚火虚热,阴 剧阳亢之疾,辄以黄柏补肾、知母清金,未能生肾家真水,而反以熄肾家真火。 夫肾者,坎象,一阳陷于二阴之间。二阴者,真

11、水也。一阳者,真火也。肾中 真水,次第而上生肝木,肝木又上生心火。肾中真火,次第而上生脾土,脾土 又上生肺金。故生人之本,从下而起,如羲皇之画卦然。盖肾之为脏,合水火 二气,以为五脏六腑之根。真水不可灭,真火独可熄乎?然救此者,又执立斋 补火之说,用左归、右归丸,不离苁蓉、鹿茸、桂、附等类,而罔顾其人之有 郁火无郁火,有郁热无郁热,更不虑其曾经伤肺不伤肺。夫虚火可补,理则诚 然。如补中益气汤,用参、芪、术、草之甘温以除大热。然苟非清阳下陷, 犹不敢轻加升、柴、归、姜辛热之品,乃反施之郁火郁热之症,奚啻抱薪救火 乎!余唯执两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调。一曰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此用 丹溪而不泥于丹

12、溪也。一曰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此用东垣而不泥于东垣 也。一曰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乃合金水于一致也。三脏既治,何虑水火 乘时,乃统五脏以同归也。但主脾、主肾,先贤颇有发明,而清金保肺一着, 尚未有透达其精微者,故余于论肺也独详。此治劳之三本,宜先切究也。治虚二统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人之病,或为阳虚,或为阴虚。阳虚之久 者,阴亦虚,终是阳虚为本;阴虚之久者,阳亦虚,终是阴虚为本。凡阳虚为 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阴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肺也。此二统 者,与前人之治法异。前人治阳虚者,统之以命火,八味丸、十全汤之类,不 离桂、附者是;前人治阴虚者,统之以肾水,六味丸、百补丸之

13、类,不离知、 柏者是。余何为而独主金、土哉?盖阴阳者,天地之二气。二气交感,乾得坤 之中画而为离,离为火;坤得乾之中画而为坎,坎为水。水火者,阴阳二气之 所从生,故乾坤可以兼坎离之功,而坎离不能尽乾坤之量。是以专补肾水者, 不如补肺以滋其源,肺为五脏之天,孰有大于天者哉?专补命火者,不如补脾 以建其中,脾为百骸之母,孰有大于地者哉?就阳虚成劳之统于脾者言之,约有三种:曰夺精,曰夺气,曰夺火。气为 阳,火者,阳气之属。精者,水火之兼。色欲过度,一时夺精,渐至精竭。精 者,火之源,气之所主。精夺,则火与气相次俱竭。此夺精之兼火与气也。劳 役辛勤太过,渐耗真气。气者,火之属,精之用。气夺,则火与精连

14、类而相失。 此夺气之兼火与精也。其夺火者,多从夺精而来,然亦有多服寒药,以致命火 衰弱,阳痿不起者。此三种之治,夺精、夺火主于肾,夺气主于脾。余何为而 悉统于脾哉?盖阳虚之症,虽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一,而以中气不守为最 险。故阳虚之治,虽有填精、益气、补火之各别,而以急救中气为最先。有形 之精血,不能速生无形之真气,所宜急固。此益气之所以切于填精也。回衰甚 之火者,有相激之危;续清纯之气者,有冲和之美。此益气之所以妙于益火也。 夫气之重于精与火也如此,而脾气又为诸火之原,安得不以脾为统哉?余尝见 阳虚者,汗出无度;或盛夏裹绵;或腰酸足软而成痿症;或肾虚生寒,木实生 风,脾弱滞湿,腰背难于俯仰

15、,肪股不可屈伸,而成痹症;或面色皎白,语音 轻微。种种不一,然皆以胃口不进饮食,及脾气不化为最危。若脾胃稍调,形 肉不脱,则神气精血可以次第而相生,又何有亡阳之虞哉?此阳虚之治,所当 悉统于脾也。阴虚之症统于肺就阴虚成劳之统于肺者言之,约有数种,曰劳嗽,曰吐血,曰骨蒸,极则 成尸疰。其症有兼有不兼。有从骨蒸而渐至劳嗽者;有从劳嗽而渐至吐血者; 有竟以骨蒸枯竭而死,不待成劳嗽者;有竟从劳嗽起,而兼吐血者;有竟从吐 血起,而兼劳嗽者;有久而成尸疰者;有始终只一症,而或痊或毙者。凡此种 种,悉宰于肺治。所以然者,阴虚劳症,虽有五劳、七伤之异名,而要之以肺 为极则。故未见骨蒸、劳嗽、吐血者,预宜清金保

16、肺;已见骨蒸、劳嗽、吐血 者,急宜清金保肺;曾经骨蒸、劳嗽、吐血而愈者,终身不可忘护肺。此阴虚 之治,所当悉统于肺也。、八 a | L. |虚症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 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 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此皆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故有生来而或肾、 或肝心、或脾肺,其根蒂处先有亏,则至二十左右,易成劳怯。然其机兆,必 有先现,或幼多惊风,骨软行迟,稍长读书不能出声;或作字动辄手振,或喉 中痰多,或胸中气滞,或头摇目瞬。此皆先天不足之征。宜调护于未病之先, 或预服补药,或节养心力,未可以其无寒无热,能饮能食,并可应接世务,而 恃为无惧也。即其病初起,无过精神倦怠,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