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9792694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增氏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的皙句,;时间变|变化特征 空间变化jI人口向期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月12日 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农业革命前人口数垃少,增氏速度圾其缓慢 农业革命期但1: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有所提高|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继续增长,增长速度更加迅稚 近1C2年来: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堆长J发展中国家士增长较快I发达国家:增长较慢J发达国家工人口噌长缓慢,人口老龄化超势明显i发展中国家士人口增氏较快人口数量多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模式由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和出生率三项指标构成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2、工昌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氏率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传统型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氏率现代型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氏率 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士原始型f传统型f现代型发达国家:现代型空间差异发展中国豆没若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全世界3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国内范围内发生改变人 口 的 迁 移影响人口迁J 移的因素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f押达到 定时间Gfi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或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r古代人口迁移的

3、因素;经济战争以及自然灾害找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20世纪80年代前流向:山东部城市向西部、新中国成立后4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后(特点:自发!流向;由中、西部向东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起重要作用的是经济因素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flh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 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 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乐观者:未来世界的人I,不会达到容最的极限环境人口容疏的估计 住

4、宅工业收入(社会地位)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历史区I分化f低级住宅区(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城市等从小到大:集镇,城市f大城市f特大城市I 一般根据城市级划分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人口规模划分不 同 等 级不同等级城市的服1小城市上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大域市: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用相时较大不务种类和服务能围的 服 务 功 能服务范围的特点一个城市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服务范周不固定,没有明确界线2规霹瑞瑞涉案例: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栽围的变化德国南部 城市等级

5、体系的启. 示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艇围与城市等级相对应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案例:德国南部及其周围城市等级体系启示卜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寓是不同的I形成六边柩的城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i等级体系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犷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推力拉力发展不平衡1城市人口增加串H 给肾大皿的比重h地庭济发展水平化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J作用:不仅带来r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I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城市4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速度快世界城市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

6、,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城市化 时地理 环境的 影响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I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 n照、风速和风向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城.击”门的, 市化(过快广城市化向&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 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改善措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第三章农业地狱的形成与开展农业的四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r I 1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主要农业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7、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科技等(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 农业区位变化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I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田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 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农业地域的形的特征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区位因素J气候温暖湿润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区位因素自然条社会经侪条件以种植业为主即农业地域类那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们的饮食习惯(喜食大米小农经营蚌占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羚品机械

8、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家经营世界:家庭农场中国:国营农场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自然条件优越j地势平坦开阔I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作物:以水稻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 气候;雨热同期 水源:充足大牧场放牧业 乳密以甯牧业为主即付业地域类型社会经济条用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I农业科学技术先进j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士亚性占/生产规模大土黄荷忍I专业化程度高客腑下种(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宙促rm”澳大利亚新西苣南非以养羊为主(气候温

9、暖,草类茂盛曲刑由反 区位优势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舞露X J麟修炉进商品性经营牧场放牧业.(潘帕斯草原)发展措施豫鲁健条件【种植饲料概念: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主要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位要求,接近消费市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上层深厚典型地区;J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西欧的乳畜业.市场:人口多,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消贷乳制品的习惯,机械化I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开展,区位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

10、地方,以花费 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水源、政策等工业的区位类型区f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因素3区位选择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原因: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料地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强表现,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减弱,其素质影响加强信息网络的通达性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新因素空气污染的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环境因素对工业V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区位选择的影响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远离居民区和农田,高技术产品、食品工业:优质环境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影响

11、工业区位的社会因素,政策、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工业联系I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看产品与原料的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地I 1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近距离地聚集工业集聚,I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优加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摸效益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I节约生产建设投赞工业地域坐刑形成分类I类型j性质分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 地域联系(概念,具有联系的工厂在距离上趋远的现象 成因:在各地寻找优势区位4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X件(现代化

12、的交通运输方式【汆什1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I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震传统工业区鲁尔区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 J离铁矿区较近 充沛的水源 广阔的市场f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重化工业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0世纪70年代原材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4交通运输方便(调整工业结构 整治调整产业布局 措施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分布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f大批廉价劳动力发 意大利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以中小企业为主新工业区主以轻工业为主却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点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