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978752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赏佳句。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虬()(2)怍()(3)徇禄() (4)卧疴()(5)衾() (6)褰开()(7)岖嵚() (8)祁祁()(9)豳歌() (10)谢朓()(11)灞涘() (12)飞甍() (13)流霰() (14)鬒()答案(1)qi(2)zu(3)xn(4)k(5)qn(6)qin(7)qn(8)q(9)bn(10)tio(11)s(12)mn(13)xin(14)zh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薄霄愧云浮:_(2)栖川怍渊沉

2、:_(3)进德智所拙:_(4)徇禄反穷海:_(5)卧疴对空林:_(6)褰开暂窥临:_(7)举目眺岖嵚:_(8)祁祁伤豳歌:_(9)萋萋感楚吟:_(10)无闷征在今:_(11)灞涘望长安:_(12)白日丽飞甍:_(13)澄江静如练:_(14)杂英满芳甸:_(15)去矣方滞淫:_(16)谁能鬒不变:_答案(1)迫近(2)惭愧(3)增进道德,文中指仕途上的进取(4)追求禄位(5)病(6)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7)山势险峻的样子(8)众多的样子(9)茂盛的样子 (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屋脊(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久留(16)黑色的头发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

3、其含义(1)祁祁伤豳歌:_(2)萋萋感楚吟:_(3)白日丽飞甍:_答案(1)使动用法,使悲伤(2)使动用法,使感伤(3)使动用法,使明丽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谁能鬒不变:_(2)无闷征在今:_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2)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无闷在今征”。4翻译下列句子(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译文:_(2)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译文:_(3)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译文:_答案(1)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2)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3)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可见。三、名言警句1

4、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4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一、作者简介(1)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2)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父亲为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在山水诗上,他和

5、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二、背景展示(1)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课堂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谢朓,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及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

6、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代表作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登池上楼共分为三层,请在图中处写出第三层的主要内容。(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共分为两层,请在图中处写出第二层的内容。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答案(1)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2)直接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一)登池上楼1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_答案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答:_答案“生”是生长的意思,在此处显得极有活力。“变”充分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柳树上增加了很多鸟声的情景,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诗人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诗人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几句诗妙在何处?答:_答案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色

8、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搭配和谐,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绸,令人感到美不胜收。5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景的?答:_答案(1)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2)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3)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绸。6诗人描写美景的目的是什么?答:_答案诗人描写美景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诗人就越舍不得离开,下文就自然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有人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很美,也有人说他的诗并不美。请谈一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观点一)谢灵运的山水诗确实很美,诗歌语言富丽,文辞华美。如登池上楼中对春色的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准确地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初春景物的形象特点,画面清新明丽,言辞优美华丽。(观点二)谢灵运的诗虽然描写工细,但不免有人工雕琢之感。如登池上楼,他旨在从外物远景的角度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由于过分逼真地再现自然,反而失去了山水之乐,终不如陶渊明诗的自然天成。对比“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两句,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色彩相对,绮彩练白,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