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观后感8篇

上传人:工****全 文档编号:469782629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加索观后感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加索观后感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加索观后感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加索观后感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加索观后感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加索观后感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加索观后感8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加索观后感8篇毕加索观后感 篇1 天才不是天生的我想这句话在毕加索的身上有着最好的表现。并没有像所谓的天才一样刚接触美术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正如他自己所说一般认为的早熟天才,其实是指童贞本有的异能,这种异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至于我,根本就不具备这种才能。然而后人却时常把天才这个词用于毕加索当然也没有错,因为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天分,没错的话这正是他从七岁开始一丝不苟的练习开始一直到晚年闭门作画的成果表现吧。 这么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除了对于绘画的特殊热情以外,与众不同的经历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从小在美术上脱离学院派刻板教育的束缚,父亲的艺术激情对他的影响,动荡的社会背景等等都

2、成为了重要因素。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我自抬身价,而是我自己确实有与毕加索同样的感受,这就是对学院派美术教育的质疑,在技术上(起码有的人会认为绘画是一门技术)老师对学生绘画的一丝一毫的似乎都有明确的要求(西方古典绘画的要求),在理论上赋予前人的作品以复杂的思想,正如学院派对于每一副古代绘画作品的细心解剖甚至神话它们,以及一味的去追求经典。用毕加索的话来说这都是欺骗、是美的谎言。只有打破了这层界限让自己与生活结为一体,细心的体味生活以绘画的方式诠释生活这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是他毕加索,他做到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艺术家努力创作亦基于生活所需,艺术家自己也是这世界上微不足道的纭纭终生中的一员,

3、并不需要赋予艺术比自然万物更特别的重要性。 到底是人改变周围环境还是周围环境改变人?这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还确实捆饶了相当的一些人,要是用我的话来解释的话是这样的:相对于人来说周围的环境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组成起来的,这一部分环境也是对人影响最大的,最终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影响改变的。毋庸质疑,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周围环境中必定有影响他在美术道路上的人。在这些人当中有成名的画家、诗人,有购买他的画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人,或者两者皆是,还有的是崇拜者和追求着。当然我想对其艺术道路影响最深还是他的父亲。一位美术教师,同样也是对于艺术的那份执着感染着小毕加索的心,一个爱好鸽子崇尚浪漫主义的美术学者,美

4、术大师道路上的引领者,其重要性用个比较讽刺的说法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最后我不得不说的就是当时艺术家所存在的动荡社会了。想了一下还是从他的最有影响力的画格尔尼卡说吧。作者主动用黑白灰三色表现了1937年德国轰炸西班牙的历史名城格尔尼卡的情景。画面中嘶烈哀鸣的马冷漠无情的牛撕碎的男人,呼喊的女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集中在一幅4米高9米宽的画面上我想谁看了都会深受感染的,这幅画是面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呐喊。可以说,也是格尔尼卡让更多人知道了毕加索。 以上几点都是我对毕加索这位具有时代意义画家的片面感受。如果以后我想到什么我想我还会补一些的。 毕加索观后感 篇2 西班牙着名画家毕加索是一位真正

5、的天才画家。据统计,他一生共画了37000多幅画,是当代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画的含义。全世界拍卖价前10名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了4幅。在世时,毕加索的画就卖出了很高的价格。他的身边总有许多人渴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两张画,也够自己一辈子吃喝不愁了。 一次,他在一张邮票上顺手画了几笔,然后就丢进废纸篓里。这张邮票后来被一个拾荒的老妇捡到,她将这张邮票卖掉后,买了一幢别墅,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的画,每一笔、每一涂,泼洒的都是金子啊。 晚年的毕加索非常孤独,尽管他的身边

6、不乏亲朋好友,但是他很清楚,那些人都是冲着他的画来的。为了那些画,亲人们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毕加索感到很苦恼,他身边一个能说说话、唠唠嗑的人都没有。尽管他有钱,但是买不来亲情和友情。 考虑到自己年逾90岁,随时可能离开人世,为了保护自己画作的完整性,毕加索请了一个安装工,给自己的门窗安装防盗网,就这样,安装工盖内克出现在毕加索的生活中。 毕加索看着盖内克在做工的时候,突然灵感,给他画了一幅肖像画,送给他,他说不要,宁愿要毕加索家干活的板子。 盖内克的到来,一扫毕加索往日淤积在内心的苦恼,他终于找到了倾诉对象,在盖内克面前,毕加索彻底放下了包袱,丢掉了那层包裹自己的面纱,他像个孩子一样与盖内

7、克天南地北的交谈,高兴之时,还手舞足蹈起来,为了能与盖内克唠嗑,毕加索将工期一再推迟,只要能与盖内克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其间毕加索陆陆续续送给盖内克好多画,但盖内克都不想要,毕加索对盖内克说:虽然你不懂画,但是你是最应该得这些画的人。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1973年4月8日,93岁的毕加索去世,他的画作价格更是扶摇直上。还在四处觅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的安装工盖内克,得知后,悲痛万分。他忽然想起毕加索赠给他的画,一张一张的清点,发现共有271幅。 盖内克惊呆了,他知道,他只要拿出任何一张画,就可以彻底改变他面前的生活,看着一张张画,毕加索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浮现,你才是我真正的

8、朋友。是朋友就不能占有,只能保管!他仔细地把画收好,藏好。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些画,包括他自己的家人。 20_年12月,一个石破天惊的新闻震惊法国:年逾古稀的盖内克将毕加索赠给他的271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文物部门,价值达1亿多欧元。 是啊,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这句话,是多么有力量;红楼梦上有句话:黄金万两易得,知己一个难寻。一个知己比万两黄金要珍贵的多。我的朋友,你知道吗? 毕加索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去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的画家画的画,非常漂亮。这个画家的名字毕加索,他生于1881年10月25日,比我的生日晚五天,他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听展馆

9、的阿姨说,他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今天是周末,去的人很多,我们排了很长的队,才能看到他的真品。首先看到的是“穿着围裙的玛雅”,是毕加索的第一个女儿,有正面和侧面的两张面孔,说明他想借一幅画把孩子的瞬间都扑捉记录下来,也看得出他非常喜欢他的孩子。后面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瓷器,好像他很喜欢做瓷器,听讲解员介绍是他觉得瓷器能保存的更长久。他的瓷器作品线条大多简单,但是寥寥几笔总能把一副画生动的展现出来。他的画不想我所想象的那样,不是简单的把人物精准的刻画出来,而是用最简洁的画笔夹杂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听讲解员说他想画的和小孩一样,因为儿童的画更简单、更直接,不拘泥于细节,用最少的画笔表达出最丰富的思想。 毕

10、加索观后感 篇4 画框更根本的作用即使不在于创造出至少也在于强调出画作的微型世界与自然的宏观世界的异质性,尽管画作亦立身于自然之中。 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 无疑,摄影机一旦深入画品“内部”,就可以按一定的叙述性或戏剧性时间流程引导我们浏览,但是,那时真正的创新不在时间方面,而完全是在空间方面。 我们迄今只知道画作,只知道创作过程的纵切面,那是由画家本人由于偶然因素、疾病或死亡而搁笔的结果,多少带有随意性。而克鲁佐最终为我们揭示出的是绘画,即存在于时间中的、有自身时间延续的、有生命和有时还会“死亡”的一幅画如这部影片结尾。 创作中间阶段形成

11、的画稿并不是低级的和从属的实在,仿佛是最后完美境界的趋近,他们本身已是成形的作品,只是后来注定要被覆盖,或者更确切些说,注定要被变形,直至画家打算停笔一刻为止。 唯有电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非连续的大致近似,过渡到连续视像的时间真实,直至展示出时间延续本身。 在克鲁佐的心中,唯有绘画艺术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观赏性元素,即电影化元素,因为本质上这是时间性元素。 它是对体现于艺术中的精神自由的直接把握,也是这种自由具有时间延续性的证明。 尤其应当严格区分蒙太奇时间与镜头时间。前一个时间是抽象的、理念的、想象的和观赏性的,唯有后一个时间才是具体的。 他懂得,既然难以增加彩色的层次,区分彩色本身则

12、完全可行。因此,既然自然的.真实只是通过色彩加以丰富的形态,经过区分,它就可以转化为单纯的形态,即蜕变为黑白双色,而绘画既然是叠加在现实世界的彩色之上的色彩,那就让它保持自己审美的多色性吧。 毕加索观后感 篇5 这是一本关于毕加索1900年至1910年在蒙马特高地生活的书,包括他在当地的咖啡馆、小餐馆、毕加索的朋友和艺术家的态度和生活状态。 蒙马特高地可以算是当时的艺术中心。有许多诗人、画家云集于此。很多人后来都功成名就,但也有人以悲剧收场。 虽然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我不太喜欢它。感觉写的太乱了。既没有明显的时间线索,也不是按人物生平写的。 感觉东一下西一下的。而且,书中提到的一些人

13、物名字很长,我的眼睛里满是鲜花。一些人在提到其他不同人的时候也出现过。 总是就是感觉一团乱。 书的风格是这个样子我想跟作者的国籍有关。一看名字就是法国人。大家都知道法国人是很随性的。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书中的一些人物对我不好。没有责任感,没有人生目标,可能是时代更加混乱。不过,可以看出,法国的确实一个艺术国家,尤其是巴黎,它是一座艺术殿堂。 正是这种独特浓厚的艺术氛围造就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如果不是这些人,许多毕加索灯的画家会饿死。书中有些女人的名字很奇怪。你只要看看他们的名字就会认为他们是男人。谁知道法国人起名字是按什么规律来的。 毕加索在蒙马特高地的十年是他艺术启蒙和成功的一个阶段

14、。他在这里还邂逅了第一个妻子。不过在1911年,两个人就分手了。 毕加索爱上了一个叫埃娃的女人。书中有一张伊娃的照片。你可以看到她非常漂亮和优雅。不过可惜的是,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 埃娃于1916年死于肺结核。作者说埃娃是毕加索最爱恋的女子。真可惜,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那么短。 书中反映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艺术家们大多数都不怎么会过日子。有钱就花了,也不知道攒着点儿。而毕加索总是沉浸在忧郁和孤独之中,我感到莫名其妙。 忧郁个什么劲儿啊。不过也不难理解,艺术家的思维都和一般人不一样,忧郁已经成了艺术家的一个招牌了。 毕加索观后感 篇6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盖里凡哈斯所著的毕加索的青葱岁月。 毕加索的一

15、生历经坎坷。小时候妹妹的病逝,后来朋友因他自杀,这些都对毕加索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他的作品也一直没能出名,穷困潦倒。但他一直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最终创作出了自己的独特流派。 他一生都在追逐。他从未忘记过妹妹跟他说的“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知名的艺术家。”为此,他终身奋斗。但从来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从不迁就别人,不会为了一个机会放低自己的身段去乞求别人。 但上帝总是傲慢的。对于巴勃罗来说,观众即为上帝。但人们普遍不认可他,不认可他的作品。毕加索是被上帝所抛弃的。但他也没有乞求过他人的认可。他从头到尾都是毕加索,都坚持毕加索一贯的个性。 也许去请求别人,或是跟随时代,描仿他人的作品,可以变得有名,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其灵魂。出入人世的我们,不断模仿,最终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个中心,那个别人无法窃取的灵魂。 午夜凶铃的作者铃木光司曾说过“说花美就会有人说也有不美的花。预想到这种抱怨,于是写既有美丽的花也有不美的花。这基本是废话。让所有人认同的文字称不上表达。表达需要勇气。”而毕加索所想表述的东西,几乎无人认同。我一直在想,他的那份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