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9779147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最新版绪论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性。实用性。科学性。单选、多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 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2、多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它是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 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 世纪初到20 世纪30 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 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 世纪60 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 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 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第四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

3、放的社 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 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2) 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3) 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 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4)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

4、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 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5) 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 试者的方法。(6) 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 而信度和效度较高。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一节 人性假设单选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于1776年发表代表著作国 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单选、简答亚当斯密的贡献。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

5、产生了共同利益,进 而形成总体社会利益。简答X理论的基本观点。(1) 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 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3)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 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4) 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 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5)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 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简答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 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 管理工作只是

6、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 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单选、简答“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 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 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的人际关系学 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简答、论述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1) 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 人的需要上。(2) 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 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

7、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 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3) 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4) 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 而应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倾听员 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将上级的命令和意图精准地向下传达,并 监督和贯彻执行。(5) 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就是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或下级参与到企 业政策的有关讨论当中。单选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8、, 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单选、简答Y理论的主要观点。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马斯洛、阿吉里斯及其他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管 理,提出了著名的Y理论,主要观点如下:(1) 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2) 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3) 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4) 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 性力量。(5) 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6)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

9、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多选、简答、论述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1) 管理重点的变化。“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 作环境上面。(2) 激励方式的转变。“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对于人来说,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是 那些内在的激励因素,如在工作中获取知识,增长自我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等。(3) 管理制度的变化。“自我实现人”假设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参与和决策制度、 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及制订发展计划,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 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4) 管理职能的改变。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岀发点

10、,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 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 碍。多选、简答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 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 )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多选、简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 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3) 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 刺激影响行为。多选、简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1) 托尔曼的理论。(2) 赫尔的理论。斯金纳的理论。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

11、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 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单选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名词解释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 志在行为上的表现。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目的性。自主性。社会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多选、简答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几种情况。(1) 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2) 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行为。(引不同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名词解释心理过程:

12、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多选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多选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名词解释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多选、简答意志活动的特点。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 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 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

13、活动实现的。多选、简答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坚毅性。坚毅性是指个体能正确地理解社会要求和利益,在行动中有坚定的目的, 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去完成既定的目标。(2) 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地估计所发生的情况,立即做出决定,并毫不迟 疑地去执行决定。自制性。自制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论,节制 自己的行动。名词解释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的总和。单选、多选人的个性心理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的。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多选、简答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 )多样性。层次性。潜在

14、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论述、案例分析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 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 为动机。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需要 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 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多选、简答动机的三种机能。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具有以下三种机能: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 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

15、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论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的复杂 关系具体表现如下:(1) 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2) 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3) 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4) 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 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不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都能明显地揭示出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 发展规律,即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目标导向行为一目标行为一需要满足一新需要产生。 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能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 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名词解释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