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975366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待查重(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准考证号:345515270140 姓 名:王奕烨 指导老师:晏玲菊 关于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均稳步增长。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市场地位也得到了逐步提升。但是,相较于我国汽车行业的高产量与高销量,国内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将从汽车金融业的相关概念入手,从政府相关的角度出发,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宽融资途径,多样化金融服务主体,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等的实质建议,希望对

2、我国未来汽车金融业的发展有所理论意义。关键词:汽车金融;融资途径;服务主体;风险管理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utomotive Finance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domestic auto industry expands at an unprecedented pace and witnesses the stable growth of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automobiles. The

3、 status of the domestic auto industry also gradually improves in the global automobile market.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high production and great sales of domestic auto industry, the auto finance industry develops slowly in China and still has a huge development space. Therefore, starting with rel

4、evant concepts of the auto finance industry,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auto finance industry from a government perspective to put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including the widening of financing channels, the divers

5、ification of subject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uto finance industry.Keywords:Automotive finance;Financing channels; Services principal; Risk anagement目录一绪论1(一

6、)研究的背景1(二)研究的方法1(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二汽车金融业相关概念1(一)汽车金融的含义1(二)汽车金融的特点1(三)汽车金融的作用1三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现状1(一)商业银行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1(二)汽车贷款率较低1(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更迭1四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1(一)汽车金融融资渠道比较单一1(二)汽车金融服务主体比较单一1(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1五汽车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一)拓宽融资渠道1(二)多样化汽车金融服务主体1(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1六结论1参考文献1致谢12一绪论(一)研究的背景在发达国家,选择使用汽车金融工具的平均比率高于70%。2017年,中国

7、汽车市场新车产销规模虽然已经达到3000万辆,但是从汽车金融业来看,我国的汽车金融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如何规范化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二)研究的方法当下国外汽车金融在融资途径、服务主体、金融渗透率等方面已比较成熟,具有参考价值。所以,本文将从汽车金融业的相关概念入手,从政府相关的角度出发,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基于外国在汽车金融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当下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探求适宜我国汽车金融的前进道路是本文的目的,此探究课题将增添我国未来汽车金融业发展的理论意义。二汽车金融业相关概念(一)汽车金融的含义金融行

8、业与汽车行业的融合称为汽车金融。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所牵扯到的融资方式、途径,也就是说资金通过融通渠道从资金供给方传递给资金需求方。主要包括融资、信贷、租赁等业务,是汽车行业与金融行业彼此渗入的产物,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汽车金融通过资源、资产、知识产权、未来价值的资本化实现与金融的一体化,推动相互进步,实现各自价值。(二)汽车金融的特点汽车金融提供广泛的服务和利润模式。在汽车的金融服务领域主要有汽车出售、消费和使用阶段,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融资租赁、汽车保险、售后维护等服务。汽车金融的融资构造和融资形式是证券化的。在汽车金融服务资金需求量大,时间长的基础上,有必要将加权平均

9、资本成本最低作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最优融资决策。汽车金融产品种类的推陈出新。基于消费需求各不相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于汽车金融产品的设计是不同的,但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均满足其要求创新发展的需求。(三)汽车金融的作用汽车金融对社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调节经济运行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次,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推动汽车业的发展;然后,由于汽车行业对其配套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性,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通过汽车产业与服务业的高度关联,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创造间接就业机会。三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一)商业银行占据市场

10、大部分份额当前,国内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内的组织通常是下面两类,银行类与非银行类金融组织。国内创建了银行引导的金融系统,在多种金融服务部分具备重要的优点,将中、工、建、农、交五大行当做重点的商业银行最早进入到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四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彻底垄断国内汽车金融产业。根据相关信息可知,基于信贷主体进行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依旧是国内发放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部分,大概占据汽车消费信贷行业总数的90%,进入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汽车金融企业占据剩下的大部分份额。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所占比值并不高,大概是30%,剩余份额主要被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非银行类金融组织占据,比如汽车金融企

11、业等。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国内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产业内占据重要位置。(二)汽车贷款率较低当前,在我国进入汽车金融领域的有关主体所提供的业务一般是汽车消费贷款的下发,而对于其余汽车金融服务并不关注。汽车贷款率是评估某个国家的汽车金融发展情况的关键标志,具备关键作用。在西方国家,民众在汽车金融领域的消费习惯开始形成,信贷购车以及租赁买车逐渐变成汽车销售的关键形式,汽车消费贷款率一般是70%-80%范围内。据2016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显示(如图1),在2014年,中国的汽车贷款率仅为20%,美国的汽车贷款率高达80%,而印度的汽车贷款率也达到了全球水平。中国的汽车贷款率很大程度上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汽

12、车贷款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图1:2014年各国汽车金融渗透率数据来源: 2016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更迭2016年,我国有关组织制定众多政策制度,促进汽车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2016年初期,国家商务部制定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忽视汽车品牌销售授权制度,也可以削弱汽车生产商对经销商的行业引导作用。之后,三月左右国务院制定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去除特殊区域之外的限迁方针,此外指出提高对二手车金融服务的扶持力度。四月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也制定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消费者拥有自主决定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贷款的首付比例,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在征得消费者的同意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所购车辆的附属品融资。同时期,交通部等七组织共同制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确定网约车的定位和职责主体,为此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