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7525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颗粒污泥技术具有污泥量大,沉降速度快,微生物种类丰富,抗 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和具有良好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去除等优点,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培养颗粒污 泥的基本条件,但其形成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影响污泥颗粒 化的因素的进行探讨,希望为污泥颗粒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参考。影响因素:1、基质培养颗粒污泥首先对基质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养颗粒 污泥的基质中COD: N: P=110200: 5: 1.而有机废液的基质可分为 偏碳水化合物类和偏蛋白质类。为了能顺利培养出颗粒污泥,对于偏 碳水化合物类的污水需要添加N和P.而对于偏蛋白质类的污水

2、需要 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有学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颗粒污泥 的形成较为困难可见,适当比例的碳源对促成颗粒污泥形成是必要 的。2、温度废水中的厌氧处理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达到处理的目 的,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温度范围。温度稍有几度的差别, 就可在两类主要种群之间造成不平衡。因此,温度对颗粒污泥的培养 很重要。颗粒污泥在低温(1525C)、中温(3040C)和高温(5060C) 都有过成功的经验。一般的,高温较中温的培养时间短,但由于高温 下NH3与某些化合物混合毒性会增加,因而导致其应用上受一定的限 制;中温一般控制在35笆左右,在其它条件适当的情况下,经13 个月可成功的培

3、养出颗粒污泥;低温下培养颗粒污泥的研究较少,但 有文献报道在使用颗粒污泥低温驯化后处理底浓度制药废水的实验 中,COD的去处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而低温培养颗粒污 泥将是今后的研究的重点之一。3、pH 值厌氧处理过程中,水解产酸菌对pH值有较大的适应范围,而产 甲烷菌则对pH值的变化敏感,其最适pH值范围是6.8-7.2,如果反 应器内的pH值超过这个范围。则会导致产甲烷菌受到抑制,并出现 酸积累,进而使整个反应器酸化。因此,反应器内pH值范围应控制 在产甲烷菌最适的范围内。由于不同性质的废水有不同的pH值,为 了保证反应器内pH值的稳定,防止酸积累而产生的对产甲烷菌的抑 制,可采用

4、向废水中添加化学药品如NaHCO3、Na2CO3、Ca(OH)2等 物质。4、碱度一般认为,进水水质中碱度通常应在1000mg/L (以CaCO3计) 左右,而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废水,进水碱度:COD 1: 3是必 要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颗粒污泥培养初期,控制出水碱度在 1000mg/L (以CaCO3计)以上能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在颗粒污泥成 熟后,对进水的碱度要求并不高.这对降低处理成本具有积极意义。5、微量元素及惰性颗粒微量元素对微生物良好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其中Fe, Co, Ni,Zn等对提高污泥活性,促进颗粒污泥形成是有益的。此外,惰性颗粒作为菌体附着的核,对颗粒化起着积极的

5、作用。另 外,有研究表明,投加活性炭可大大缩短污泥颗粒化的时间;在投加 活性炭后颗粒污泥的粒径大,并使反应器运行更加稳定。6、SO42-关于SO42-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讨论中。据Sam-Soon的胞 外多聚物假说,局部氢的高分压是诱导微生物产生胞外多聚物从而与 细菌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带电基团的静电吸引及物理接触等架 桥作用,构成一种包含多种组分的生物絮体,从而形成颗粒污泥的必 要条件,而有硫酸盐存在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氢的快速利用,使 反应器无法建立高的氢分压,从而不利于形成颗粒污泥,但有些国内 外外学者发现处理含高硫酸盐废水时,会有非常薄的丝状体产生,它 可作为产甲烷丝菌附着的

6、原始核,从此开始颗粒的形成;硫酸盐还原 产生的硫化物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颗粒,可能成为颗粒污 泥生长的二次核。7、接种污泥及接种量一般来说,对接种污泥无特殊要求,但接种污泥的不同对形成颗 粒污泥的快慢有直接影响。因此,保证污泥的沉降性能好、厌氧微生 物种类丰富、活性高,对加快颗粒污泥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对接种污泥的量,有学者研究认为,厌氧污泥接种量为 11.5kgVSS/m3(按反应区容积计算)左右时,对于迅速培养出厌氧颗 粒污泥是合适的。这与国外学者推荐的浓度范围10-20kgVSS/m3是相 吻合的。8、启动方式采用低浓度进水,结合逐步提高水力负荷的启动方式有利于污 泥颗粒化。这是

7、因为低浓度进水可以有效避免抑制性生化物质的过度 积累,同时较高的水力负荷可加强水力筛分作用。9、水力负荷水力负荷太低,会导致大量分散污泥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污泥的 沉降性能,甚至会导致污泥膨胀;但水力负荷过大,会对颗粒污泥造 成剪切并会剥落未聚集细胞体的胞外多糖粘滞层而阻碍粘附聚集。因 此,在启动初期,应采用较小的水力负荷(0.05-0.1m3/m2h)使 絮体污泥能够相互粘结,向集团化生长,有利于形成颗粒污泥的初生 体。当出现一定量的污泥后,提高水力负荷至0.25 m3/m2h以上, 可以冲走部分絮体污泥,使密度较大的颗粒污泥沉降到反应器底部, 形成颗粒污泥层。为了尽快实现污泥颗粒化,把水力负荷提高到 0.6m3/m2h时,可以冲走大部分的絮体污泥。但是,提高水力负荷 不能过快,否则大量絮体污泥的过早淘汰会导致污泥负荷过高,影响 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