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知识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9750768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寄生虫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寄生虫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寄生虫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寄生虫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生虫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知识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寄生虫知识点寄生虫主要记忆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生活史主要记忆 进入人体方式(经口感染、皮肤接触感染、蚊虫叮咬等) 在终宿主体内是否有移行 固定的寄生部位 离开人体的阶段以及离开人体的方式 有无中间宿主线虫纲1、似蚓蛔线虫,简称人蛔虫或蛔虫生活史蛔虫为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的发育,幼虫在人 体内移行以及发育,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三个阶段。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感染方式:食入含有感染期的虫卵;中间宿主:无 寄生部位:人的小肠(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经粪便排出,只有受精卵才能在体外进一步发育。湿润, 氧气充分的土壤,适宜温度(21C-30C),两

2、周发育为幼虫,一周后幼虫第一 蜕皮,发育为感染期虫卵。人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虫卵在人以内移行并且发育过 程:小肠(幼虫释放孵化液,消化卵壳,破壳而出)肠粘膜或黏膜下层钻入静脉,淋巴管肝右心肺肺泡毛细血管肺泡两次蜕皮支气管,气管咽(吞咽作用)进入消化道小肠(蜕第四次皮),数周发育为成虫蛔虫幼虫有移行,移行到其他器官不发育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1、幼虫致病:经肝肺组织移行,引起其机械性损伤,尤其在肺部移行穿 过肺泡毛细血管时引起点状出血以及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侵润。虫体死 亡或者代谢产物会引起全身超敏反应,严重者会引起蛔虫性肺炎几天后可自 愈。2、成虫

3、致病:(1)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因为蛔虫以小肠内的半消化食 物为营养,蛔虫唇齿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可致肠 粘膜损伤,影响人体对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的吸收,大量 寄生引起影响不良,发育障碍。(2)超敏反应:虫体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引起IgE介导超敏反应。荨 麻疹、皮肤瘙痒、结膜炎、过敏性紫癜等。(3)并发症(最主要的危害):蛔虫在小肠内寄生时一般处于安静状 态,当发烧,肠功能紊乱,或者使用麻醉剂,驱虫药物时,引起蛔虫 骚动。 机械性肠梗阻:小肠内有大量虫体寄生,虫体相互扭结成团,堵塞肠管。 梗阻部位为回肠末端或回盲部多见。 胆道蛔虫症:蛔虫具有钻孔习性,可钻入开口

4、于肠腔的各种管道(胆管、 胰腺管、阑尾),甚至钻入肝,引起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肝蛔虫症。胆 管内死亡的虫卵和碎片都会成为胆结石的核心。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主要是从粪便中检查虫卵和虫体。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 30,三张图片可达 95。直接涂片为阴性者采用沉淀法或者饱和盐水浮聚法 (对受精蛔虫卵检出率较高)。流行:传染源:粪便内含有受精蛔虫卵者2、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引起鞭虫病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期鞭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致病虫期:成 虫诊断虫期:虫卵主要寄生部位:人体盲肠,亦可见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寄生。雌 雄虫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土

5、壤中,三周后发育为 感染期虫卵。人经口食入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在小肠内幼虫自卵壳极塞处孵 出,至结肠,侵入肠粘膜发育,10 天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以其细长的前端插入 肠粘膜吸取营养,虫体后端游离于肠腔。临床症状和致病机制: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 重度感染者有头晕,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慢性腹泻,贫血,消瘦等, 少数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血液为食。虫体细长前端侵入肠粘膜,粘膜下层甚至肌层,摄取组织液和血液。虫体分泌物的刺激和机械损伤,导致肠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 炎症反应。虫体进入阑尾,诱发阑尾炎。少数

6、患者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增厚,形成 肉芽肿。鞭虫病引起的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和损伤的结肠粘膜出血引起。实验学诊断:粪便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不易发现虫卵),可采用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和硫酸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一粪三检流行:人是唯一传染源,多见于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钩虫寄生于人体内主要的钩虫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 口线虫(美洲钩虫)。均寄生于人体小肠,主要在空肠,引起钩虫病,症状 为缺铁性贫血。生活史:两种钩虫生活是基本相同,人是唯一终宿主,无中间宿主。分为土壤和宿主两个发育阶段 要在空肠 感染期:丝状蚴阶段 钩虫的感染方式:1经皮肤感染(赤足下地,接触疫地)2经

7、口感染,食入的 丝状蚴在口腔和食管粘膜侵入血管,移行入肠腔,发育为成虫。 3生食转续 宿主的肉类 4偶可经胎盘和母乳感染终宿主:人中间宿主:无主要寄生部位:小肠上段,主5 迁延移行 土壤发育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 和湿润的土壤中迅速发育为幼虫,并孵化出第I期杆状蚴。第三天蜕皮一次为第 II期杆状蚴,第四天蜕皮1次发育为感染期蚴,即为丝状蚴。丝状蚴口孔关闭, 不再取食,有聚集性倾向。宿主发育阶段:人主要是接触有污染的土壤而感染。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性和向 湿性,当接触人体皮肤,受体温刺激,借助机械作用和酶的化学作用,经毛囊、 汗腺口或破损的皮肤钻入人体。在刺

8、破皮肤期间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表皮内透 明质酸,有利于钩蚴在表皮移行。丝状蚴f皮肤f皮下组织f小静脉/淋巴管f静脉循环到达f右心f肺部f穿过 毛细血管进入肺泡f小支气管、支气管f咽f吞咽作用,经f食管f胃f小肠f 2次蜕皮f发育为成虫成虫借口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黏膜细胞为食,吸血 时分泌抗凝肽使血液不易凝固。其分泌物排泄物可抑制宿主的炎症反应,防止其 从肠腔中排出。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侵入丝虫蚴数量,小 肠寄生的虫数等有关。根据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分为:小肠内有钩虫寄生, 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为钩虫感染或带虫者。2 钩虫病 钩虫寄生引起不

9、同程度 的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幼虫致病钩坳性皮炎:丝虫蚴钻入体内,数分钟至一小时即可引起。症状:奇痒,烧灼, 针刺感,皮肤出现红斑水肿,形成丘疹和疱疹,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机制:机 械性穿刺和化学性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移行性创伤和皮炎。肺部损害:肺部损伤较轻,一过性。移行的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造成微 量出血,可导致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又咳嗽,咳血,哮喘等症状,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成虫致病肠道病变症状:致病:成虫利用口囊和钩齿或板齿吸咬破坏肠粘膜,造成肠道散 在出血点和小溃疡,严重造成大块出血性瘀斑,影响小肠消化与吸收营养的功能, 加速贫血发生。症状:胃肠胀气,食欲不振,腹泻,严重出现

10、急性消化道出血(以 柏油样便,血便,血水便为主)。贫血:症状:慢性失血致贫血。贫血与钩虫种类,数量,宿主铁储备量及膳食中 铁的含量有关。机制:十二指肠钩虫吸血量多,危害大于美洲钩虫,慢性失血是 铁丢失的主要原因。轻中度钩虫感染者可从食物中获得,无明显症状。由于铁的 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速度比新生红细胞的速度慢,所以钩虫病贫血的特点是缺铁 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钩虫寄生引起慢性失血的主要原因:口囊和板齿吸咬肠粘膜,由于机械性 和蛋白酶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还分泌抗凝肽,血液不易凝固,伤口不断渗血。虫体吸入的血迅速经消化道排出,形成唧筒样作用,这部分吸血量称为失血量。 钩虫吸血时,吸血量和渗血量大致

11、相同。钩虫有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更 换吸血部位后,原伤口仍在渗血。异嗜性: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粗硬物品,称为异嗜症,可能与铁质损耗有关。实验学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重度感染易检出,检出率低)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检出率与饱和盐水浮聚法相 似)蠕形住肠线虫:又称为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回盲部,引起蛲虫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 儿童高于成人。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可游离于肠腔。附着于 肠粘膜,以肠内容物,组织液或血液为食。雌雄虫交配后f雌虫脱离肠壁f肠腔下端f肛门外f在肛门会阴皮肤产卵(肠内 低氧压环境不排卵)感染方式:1、雌虫产卵活动引起肛周瘙痒,患者

12、用手抓痒是,虫卵感染手指, 经口食入发生自身感染。2、吸入感染:感染期虫卵散落于室内尘埃,玩具,家具上,经口 或吸入的方式感染。3、异体感染:4、逆行感染:产完卵后的雌虫可以逆行回肠腔引起感染,或移行 其他部位,异位寄生。终宿主:人中间宿主:无有无移行:异位寄生 主要寄生部位: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回肠下段。染阶段:蜕四次皮的虫卵临床诊断及致病机制:1、大多数感染者瘙痒为唯一症状。患者用手抓痒时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 患儿常伴有消瘦,夜间磨牙,食欲缺乏,焦躁不安等症状。雌虫在肛周爬行时的 机械刺激,排泄物及分泌物诱导宿主产生超敏反应,引起皮肤瘙痒。2、虫体附着处可引起肠粘膜轻度损伤,导致慢

13、性炎症或消化道功能紊乱。3、异位寄生导致明显的损害:雌虫侵入阴道,引起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 膜炎等;腹腔,肠壁组织,盆腔,输卵管的部位寄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 心的肉芽肿。实验诊断:1、肛周及会阴取材查虫卵:根据蛲虫夜间移行至肛周及会阴部的特点,采用透 明胶纸法(检出率高)和肛门拭子法。检查虫卵应在清晨便前或洗浴前。2、夜间肛周查雌虫 患儿入睡后 13 小时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丝虫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生活史终宿主:人体 中间宿主:蚊体(幼虫阶段) 感染期幼虫: 丝状蚴(见于中间宿主蚊的胸肌或下唇部位)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幼虫在蚊体(中间宿主)及成虫在人体内(终宿主)

14、内的 发育阶段。1、蚊体内:微丝蚴f蚊胃f 17H,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经血腔侵入胸肌一 于24h,发展为腊肠期幼虫,即第I期幼虫f两次蜕皮后,发展为感染期幼虫, 离开胸肌,移入血腔,到达下唇。感染期幼虫经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人体。2、人体内:幼虫迅速侵入皮下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和淋巴结,两次蜕皮 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相互缠绕,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寄生部位:班氏丝虫:主要寄生于浅表部淋巴系统,还寄生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 沟腹腔等处的深部淋巴系统。异位寄生:眼前房,肺,脾,心包等处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有异位寄生 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

15、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则 在外周血液中表现夜现周期性。夜现周期性形成机制:与人类睡眠和活动有关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有关与肺氧张力差有关生物长期演化,自然选 择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1、微丝蚴血症:血中出现微丝蚴,达到一定密度后趋于稳定,成为带虫者, 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2、急性过敏或炎症反应:淋巴管炎: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自上而下蔓 延,呈离心性的淋巴管炎。俗称:流火,红线。下肢多见。丹毒样皮炎: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的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红肿、发亮,有灼 热感,压痛淋巴管结炎:可单独发生,也可与淋巴管炎同时发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 好发部位是腹股沟和股部。丝虫热: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生殖系统炎症:见于班氏丝虫。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致病机理:幼虫及成虫的代谢产物,蜕皮液及蜕下的外皮、成虫子宫分泌物、 死虫及崩解产物等都会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反应。感染早期,淋巴管出现 内膜肿胀、内皮增生,管壁及周围细胞发生炎症细胞侵润,导致管壁增厚,淋 巴管瓣膜的功能受损,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某些 急性患者血液中未发现微丝蚴急性炎症与超敏有关。3、慢性期阻塞病变:象皮肿: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有高蛋白的淋巴液积聚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