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9749901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读书笔记这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的概念框架,主要以以儿童青少年个体及其环境所发挥的功能为目标,用交互性的观点来解释评量和与儿童青少年会谈。在实务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忘记儿童青少年在很大意义上是为其环境所界定的。这一框架也有助于确定迫切需要改变的是儿童青少年自身,还是其生活的环境,或者二者都须改变。进一步的概念是从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概念出发来强化这个框架。本部分还包括了评量和会谈中需注意考虑的一些基本发展问题。第二部分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的公共政策及因素,为读者介绍了一些联邦的方案和政策,以及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产生影响的那些家庭的和文

2、化的变数,而这些对社会工作实务也一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本部分也提供了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理论方面的简要概述。第三部分是高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描述了一些高危群体学生的当前状况和特质,并探讨了恰当的介入方法。许多儿童群体处于危险之中,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作者在这里挑选了那些最能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来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是关于实务的协调和实务评估,这一部分主要讨论案例管理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方法,它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类服务输送中的服务协调和问责性问题,以及案例管理者的多种角色和倡导模式。对我本人而言,我对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更为感兴趣,所以接下来我就这一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做一下

3、总结,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有关见解或感想。发展阶段产前期:在诸多由基因决定的疾病中,导致精神障碍的疾病有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征、特纳是综合征和克莱费特氏综合征。早产会在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影响儿童的发展;婴儿越是早产,发展迟缓的可能性越大,另外,作者还指出,在胎儿发育期间摄入药物、酒精和香烟的悲剧性后果是它们对胎儿的影响。婴儿期: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婴儿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成长和发育。运动技巧和感官协调的发展遵循预先决定的方式。婴儿最先被色彩和运动所吸引,在大约810个月时,他们发展出记忆能力。婴儿能区分出他们的照看者、咿呀学语和微笑。在2岁的时候,儿童的协调能力已发展的非常好,语言和技巧的发展也日趋增

4、加。这时期的儿童仍常有分离焦虑。学前期:在这一时期(35岁),儿童的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快速变化,句子表述更长且更复杂。攻击性是儿童这一时期社会化的目标,尤其是当他受到挫折的时候。当儿童开始内化某些标准,并模仿其环境中重要成员的动作时,就显示出意识的发展。恐惧在这一年龄阶段是普遍的。角色模仿被视为对发展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作者列举了几种可能是儿童出现问题的信号的行为和迹象。儿童中期:这一阶段(612岁)儿童以身体的快速成长为特征,且认知技巧也有了快速的提高。父母在儿童发展中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儿童的全部自我概念受家庭的影响。与伙伴和兄妹的关系也可能对儿童的人格有重大影响。另外

5、,作者指出,儿童中期的心理问题可能包括恐惧症、抽搐、焦虑反应、强迫性困扰顽念、身心症状。当尝试界定导致儿童心理不良的因素时,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品质、社会环境、加诸儿童身上的钱期待和儿童的健康等方面的的探讨时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期: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作者对于这一时期的介绍是最多的,首先,作者叙述了青少年期的一些生理变化,接着指出青少年身体的急剧变化也伴随着认知的变化并指出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一些认知问题。的确,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出现青春性征,由此也变带来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根据埃里克森的研究,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自我认

6、同危机”如若不能及时化解有可能会导致偏离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犯罪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我认同危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作者在介绍完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后,概括了儿童在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各种问题。个体发展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把人格化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超我又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

7、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5个时期,即口腔期(0岁一1岁)、肛门期(1岁一3岁)、性器期(3岁一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他认为,前三个时期对一生人格的发展最为重要,一生的人格在这三个时期即已基本确定下来。这三个时期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性欲的满足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以后人格健康与否。心理社会理论:埃里克森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观点以及人格在四五岁时既已基本完成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他认为社会心理的发展有八个

8、阶段,每个阶段都能解决积极的和消极的问题,被称为危机。一个阶段的顺利完成依赖与上一阶段的顺利完成。这八个阶段包括如下:1.信任对不信任;2.自治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对罪恶感;4.勤奋对自卑;5.自我统一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疏离;7.生产队停滞;8.自我完善对绝望。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内驱力应由父母满足,个体有能力去影响或控制他/她的环境,个人不是被动的,环境(父母的态度和社会的思潮)影响他/她反应的方式。然而,埃里克森未能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发展模型是建立在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基础上,不免有失偏颇,而且理论多从经验观察而的,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根据。行为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9、强调学习来自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学到各种类型的行为。行为和学习理论关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行为指标,一如关注其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学习是儿童借以搜集其所处环境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塑造其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作为实务工作者必须提出的问题,如:如果儿童有适应不良的行为,在他/她的环境中是什么强化了它们?谁是这一行为的角色模型?认知理论: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皮亚杰的观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关于认知和智力的发展。儿童会经历一系列的复杂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特指儿童)是试图控制和学习他/她切身环境的积极地生物。儿童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他们不断的努力理解他们所处

10、的世界。皮亚杰将他的理论分为四个主要的智力发展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7岁)、具体运算时期(7-11岁)和形式运算时期(11岁以后)。每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的基础,每个新学会的技巧都会延续至下一阶段。道德发展和人本心理学: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了理论认为有三种水平和种类的道德推理:1.前道德时期。这一阶段儿童仅仅顺从但没有充分理解为什么他/她要遵从他人的愿望。2.合乎规则的道德时期。这一时期儿童举止恰当,因为他/她希望被别人以某种方式来认定。3.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时期。这一时期儿童青少年明白道德是如何有益于人们民主地接受法律和保护他人的权利。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是持续形

11、成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最后作者提出,个体在成人期有机会矫正早期社会化的失败。人本主义理论拒绝心理分析认为内驱力决定行为的观点,而且也拒绝行为和环境理论认为行为仅仅由环境决定的观点。而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只有当低层次需求获得满足时,他/她才有追求较高层次需求的可能。我认为,在有关个体发展的理论这部分,作者所介绍的理论都是关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而健康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还应包括儿童青少年机体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青少年诸多发展中最为突出,也最为显著的方面,同时,生理性发展也是

12、儿童青少年其他发展及发展问题产生的起因和源头。所以,我觉得作者应该再稍微增加一些有关的生物学理论,学习生物学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判断青少年问题的生物学根源,相关的生物学的理论比如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以及发展螺旋论与遗传学说,这种理论重视生物性力量对青少年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强调自然法则的作用,强调内在的生理遗传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更多地把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看成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风险因素与发展作者首先列举了Werner提供的儿童主要发展阶段的风险因素,并且提到,风险因素在不同情形和不同国家都会有所变化,随着处理各种风险因素的社会

13、技术的提高,这些风险因素也会降低。作者指出,这种对河发展相关的风险因素的分析所呈现出来的是互动或交互模式,而不是直线模式。这个观点则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儿童青少年和他们所处的各种环境间的互动关系。接着作者表明,一个多变量的风险模式假设,在儿童应对他们环境网络中的压迫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技巧较低时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表格,最后指出这个观点让我们摆脱了单变量的分析模式,即认为而同时问题的起因以及环境是困难的根源。最后,作者由风险的概念引发了下面的观念,即如果风险能为一些儿童及其家庭所知晓,那也许能够创造和组织缓冲器去影响不利的结果。而这些缓冲器可以被视为阻止或影响消极结果的障碍性因素

14、。最后作者列举了Werner和Smith提供的儿童切身的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的一份清单。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社会儿童青少年中较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交互性框架”这一中心议题,以及该领域内社会政策的配套措施、发展历程和社会工作的专业进展、手法等,这对于开阔国内读者的阅读和研究视野很有益处,但另一方面,这种内容的组织特点也决定了她仅适合作为了解国外相关专业领域的参考资料,而较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尚需另寻更为专业的书籍,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翻译过来的书所具有的共同的一个弊端。参考书目陆士桢王明: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学出版社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柳林等:儿童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