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9747869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方案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某某市长寿区洪湖镇福利院改扩建项目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论证报告设 计:校 对:某某迪赛因建设工程设计二O一六年十一月 / 目 录一、工程概况.2二、工程地质条件.3三、设计依据.6四、根底布置情况.6五、岩土物理力学参数.10六、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必要性.12七、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可行性.13八、结论.14附录:桩护壁计算书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某某市长寿区洪湖镇称沱村,只有市政支路可以到达场地,交通条件较差。拟建建筑物场地东南边为原有建筑物;西南边为围墙;东北边为空旷场地;西北边为围墙,围墙外为市政道路。本工程场地类别类,地基根底设计等级为丙级。二、工程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勘察区位于

2、洪湖镇御某某右岸侵蚀阶地上部丘陵斜坡地带,整体向西南倾斜,地势东高西低,地面总体坡度1035,该区原为较为分散的居民区,由于造房修路随处可见陡坎。2 、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属于洪湖镇御某某右岸斜坡地带,地形有利于地下水与地表水排出场外。区内降水大部沿地表排向御某某,仅有少量雨水下渗入覆盖层与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地段,赋存形成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水量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有水,旱季枯槁,最终排入御某某。砂质泥岩为隔水层。本次勘察抽干孔内残留水24小时后进展钻孔水位观测,各钻孔有少量积水,说明勘察期间钻探深度X围内存在地下水很少,由此可见,区内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地层

3、岩性勘察区X围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与坡残积粉质粘土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和砂岩,地层结构简单。1土层杂填土Q4ml:杂色,由砂、泥岩碎块石、砖块、可塑状粘性土、炭渣与少量生活垃圾组成局部地段表部为混凝土路面,硬质物含量不均匀,一般2050%,一般粒径为215cm,偶见最大达20cm以上的块石,稍密中密,稍湿,主要是该地区为老建筑、道路,回填时间一般10年以上。素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可塑状粘土组成,硬质含量25,粒径一般215cm,稍密,主要是该地区建筑工程弃土堆填形成,回填时间2年左右。该层主要分布

4、在拟建场地中部与南西侧,钻探揭露厚度为0m23.5mzk53。粉质粘土Q4dl+el:黄褐色,可塑,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响,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场地东部与中部局部有分布,场地西侧大局部地段均有分布,厚度薄,最厚1.49mzk34。场地周边无污染源,根据建筑经验与周围环境情况分析,土层对砼无腐蚀性。2基岩:场地内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砂质泥岩(J2S):紫红色、暗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含不均匀灰绿色粉砂团块与条带偶见褐黄、青灰含碳质泥岩。呈条带状分布。砂岩(J2S):黄褐色、灰色,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与暗色矿物,细中粒结构,厚巨厚层状构

5、造,主要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3基岩顶面与风化带特征场地主要位于斜坡地带。基岩面形态与地貌形态根本一致。基岩顶面埋深0m23.5m,基岩顶面标高226.85m170.3m。基岩面坡角一般在530。场地钻探深度X围内的基岩可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强风化带: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砂质泥岩岩芯多呈碎块状、极少短柱状,砂岩岩芯多呈碎块状,强风化岩石质软,手可折断或捏散。强风化带厚度0m(zk17、zk18等) 5.3m(zk3)。中风化带:风化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极少块状,岩质较新鲜,岩芯较完整,采取率较高,中等风化带顶面埋深0.7m(zk20)25.7(zk53),顶面标高mm

6、。4、地质构造场区地勘察区域地质构造处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单斜产出,实测岩层产状:倾向290294,倾角6266。根据场内与临近出露基岩进展调查,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中见两组构造裂隙,裂隙J1:倾向为2030,倾角为2535,裂隙间距12m,延伸长度28m,裂隙闭合微X,X开度03mm,裂面较平直,大部份无充填,局部岩屑夹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J2:倾向为115125,倾角为5570,裂隙间距0.52m,延伸长度1.55.0m,裂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部份X开大于3mm,大部份无充填,局部岩屑夹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综上:拟建场地为地质构造简单的场地。5、不良

7、地质作用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探明确,拟建场区与附近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与地质灾害,也无地下硐室。场区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三、 设计依据:(1) 某某长寿区洪湖镇改扩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10;3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XGB50007-2011;4岩土工程勘察规XGB50021-20012009年版5建筑桩基技术规XJGJ94-20086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JGJ/T225-20107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XGB/T50476-20088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XDBJ50-047-2006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

8、措施结构四、 根底布置情况:1、新建建筑物根底平面布置图2、泵房一层根底平面布置图3、地勘剖面示意图4、挖孔桩桩身详图地勘剖面示意图五、岩土物理力学参数1、填土1天然重度天然20KN/m3, 饱和21KN/m3经验值。2现状已有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后期填土要求分层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4,综合内摩擦角。2、岩石1砂质泥岩天然重度天然24.90KN/m3, 三轴抗剪强度标准值:2砂岩天然重度天然24.40KN/m3, 三轴抗剪强度平均值取:3、结构面强度根据规XDBJ50-043-2005,结构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可按表G.0.1并结合工程类比确定:结构面属硬性结构面包括层面,结合程度差,因边坡分

9、段较多,但各段规模小,结构面强度统一按砂质泥岩考虑,建议:结构面抗剪强度取,层面抗剪强度取。4、岩体1重度岩体重度取岩石重度:砂质泥岩天然重度天然24.90KN/m3, 饱和25.10KN/m3;砂岩天然重度天然24.40KN/m3, 2抗剪强度根据规XDBJ50-043-2005,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根据完整性由岩石抗剪强度进展折减,岩体较完整时,粘聚力折减系数取0.3,内摩擦角取0.9,故砂质泥岩岩体抗剪强度取:;砂岩岩体抗剪强度标准值:。(3) 抗拉强度 岩体抗拉强度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0.4确定,砂质泥岩岩体抗拉强度取0.11MPa,砂岩岩体抗拉强度取0.46MPa。4变形指标与泊松

10、比根据规XDBJ50-043-2005,岩体变形指标标准值可由岩石指标标准值平均值乘以0.7确定,岩石泊松比指标标准值平均值可视为岩体泊松比标准值。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岩体:变形模量取495Mpa,弹性模量取554Mpa,泊松比取0.40。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变形模量取996.8Mpa,弹性模量取1227.1Mpa,泊松比取0.29。5、其它有关参数1强风化岩石与锚固体(M30)粘结强度特征值取100kPa;2中等风化砂质泥岩与锚固体(M30)粘结强度特征值取250kPa;3中等风化砂岩与锚固体(M30)粘结强度特征值取400kPa; 4强风化岩石与填土与挡土墙基底摩擦系数;5中风化砂质泥岩与挡土墙

11、基底摩擦系数;6中风化砂岩与挡土墙基底摩擦系数。(7) 岩体地基弹性抗力系数K=80MN/m38基坑临时开挖坡率:填土1:1.5,。六、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必要性:1、场地岩层埋藏较浅,稳定性好,且岩石承载力较高。采用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高,桩根底数量较少。2、平基开挖后,发现实际岩层在3m以下,独立柱根底不满足施工条件;3、项目位于偏远乡村,交通不方便,大型设施设备难以进场;4、采用旋挖桩,技术不够完善,桩成型质量较差。盘旋钻孔,对环境污染较大。5、本项目临近街道,防止大型机械产生噪声,影响周边居民生活。6、新建筑物与原建筑物相邻,有成功的人工挖孔桩借鉴。根据对原建筑物根底情况了解,桩深度应在8

12、10m左右;7、结合当地交通和地质实际情况,施工单位承诺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建议改为人工挖孔桩。七、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可行性:1、拟建场地经平基开挖后,素填土根本已被去除,根底持力层埋深较浅,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时,可以承受桩身周边的岩土压力。2、拟建场地内局部存在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防止积水和井涌流泥现象。3、根据地勘资料和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中的岩土体不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性的物质。4、根据承载力要求,桩身直径较大直径均大于等于0.9米,工人开挖桩孔时有较大的操作空间。5、桩身成孔过程中,随时监控桩孔内的空气质量,当孔深超过5m时,向井下通风,加强空

13、气对流,必要时输送氧气。风量不小于25L/S;6、桩孔施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有害有毒气体。7、孔口四周设置护栏,护栏高度不小于0.8米。8、桩距小于2.5米时,采用间隔开挖。相邻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小于4.5米。9、孔内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配设自动卡紧保险装置;电葫芦采用按钮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查其安全起吊能力。10、挖出的土石方与时远离孔口,不堆放在孔口周边1米X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八、结论:本项目采用人工挖孔桩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成桩工艺符合现场地质条件现状,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建议拟建场地内的桩基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实施。附录:桩护壁计算书取m直径混凝土灌注桩,深10m,用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采用C30,每节高1.0m,土的天然重度r=19.5KN/m3 ;内摩擦角为=11.4o ,不考虑粘聚作用c=0,如此混凝土护壁所需厚度为:最深段的总压力P=htg2 45o-11.4 o/2=19.5x10xtg2 (32.5)=132.51N/ 用C30混凝土,fc=14.3N/2 ,D=m3=cm护壁最小厚度为10cm。为安全考虑,护壁采用15cm,再加适量8mm钢筋,间距200mm。以此最不利桩为代表其余桩根底护壁参照此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