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9746178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终稿)(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石油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学 生 雷磊 题 目 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 联系电话 15343597020 指导老师 高丽娜 评 阅 人 教学站点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专 业 计算机网络工程 完成日期 2012-5-03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学生姓名雷磊教学站西安冶金建筑专修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09级3班内容与要求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12 年04月05日至2012年05月06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雷磊 年 月 日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审查意见表学生姓名雷磊教学站点西安冶金建筑专修学

2、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09级3班论文题目无线网络优化优化及发展史序号评审项目指 标分值评分1工作态度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学习态度端正。2能够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按照要求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22工作能力与水平能够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1能够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毕业设计(论文)所得结论具有应用或参考价值。1基本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13论文质量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语言通顺。2方法科学、论证充分;专业名词术语使用准确。2设计类计算正确,工艺可行,设计图纸质量高,标准使用规范。4工 作 量论文正文字数达到8000及以上。不足

3、8000字的,每少500字扣2分。85论文格式论文正文字体字号使用正确,图表标注规范。3论文排版、打印、装订符合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66创 新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突破,或有独特见解。1 是否同意参加评阅(填写同意或者不同意):总分30说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参加评阅: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或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相符的;2、毕业设计(论文)因1/2以上内容与他人论文或文献资料相同,被认定为雷同的;3、正文字数不足6000字的。评语:指导教师: 年 月 日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意见表学生姓名 雷磊教学站点西安冶金建筑专

4、修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09级3班论文题目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序号评审项目指 标满分评分1选 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难易程度适中,具有实际或理论意义。52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5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语言通顺。5方法科学,论证充分;专业名词术语准确。5设计类计算正确,工艺可行,设计图纸质量高,标准使用规范。3工 作 量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内容。论文正文字数达到8000及以上。不足8000字的,每少500字扣5分。204规 范 化论文正文字体字号使用正确,图表标注规范。10论文排版、打印、装订符合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

5、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155创 新对前人工作有改进、突破,或有独特见解5总分70说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毕业设计(论文)按“0”分记:1、毕业设计(论文)审查成绩单中的审查成绩栏内为“取消”字样的;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或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的;3、毕业设计(论文)因1/2以上内容与他人论文或文献资料相同,被认定为雷同的;4、正文字数不足6000字的。评语:评阅人: 年 月 日 无线网络优化方向及发展史摘要:近年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三大运营商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移动通信产品,也就提高网络质量和扩大服务品牌的影响号召力。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频率

6、资源、无线网络、交换网络、用户分布、神识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涉及到网络数据的复杂测试及评估。对于移动运营商企业来说,网络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只有加强网络优化和维护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对于优化人员来说,通过技术交流和探索,应该逐渐掌握GSM网络的各种参数及数据采集方法,通过有关测量统计数据的分析,提出全面的、深层次的网络优化方案,调整相应的局数据或小区参数,从而使无线,交换网络及网络中各借口的性能效率得到提高和改善。 关键字:网络优化频率参数 数据 协议目 录绪 论11 TCP/IP概述11.1 TCP/IP的历史11.2 TCP与IP简介11.3 网络协议与分层11.4 O

7、SI 参考模型11.4 .1 OSI 各层简介11.4.2 TCP/IP 协议的体系11.4 .3 TCP/IP 分层模型11.4 .4 TCP/IP 分层工作原理11.4 .5 TCP/IP 模型的分界线12 TCP/IP各层的安全性和提高各层安全性的方法22.1网络层的安全性22.2传输层的安全性22.3应用层的安全性23 存在的安全隐患与解决方法9总结25参考文献26致谢27绪论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met Protocol)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DOD)为其研究性网络ARPNET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ARPANET最

8、初是通过租用的电话线将美国的几百所大学和研究所连接起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也被应用到ARPNET网络中,已有的协议已不能解决这些通信网络的互联问题,于是就提出了新的体系结构,用于将不同的通信网络无缝连接。这种体系结构后来被称为TCP/IP参考模型。TCP/IP协议时Internet进行网际互联通信的基础,目前Internet能如此迅速在全球延伸,主要是由于TCP/IP协议族的开放性,它打破了异构网络之间的壁垒,把不同国家的各种网络连接起来,使Internet成为了没有明确物理界限的网际。从而人们充分的享受全球共享,也因为TCP/IP的开放性,给Internet带来安全隐

9、患也是正常的。当Internet遍布世界以后,网络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任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因此Internet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自身的缺陷、网络的开放性以及黑客的攻击时造成互联网不安全的主要原因。TCP/IP作为Internet使用的标准协议集,是黑客实施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这种基于地址的协议本身就回泄露口令,运行一些无关的程序,这些都是网络的本身的缺陷。互联网技术屏蔽了底层网络硬件细节,使得异种网络之间可以互相通信。这就给人们攻击网络以可乘之机。由于大量重要的应用程序都以TCP作为它们的传输层协议,因此TCP的安全性问题会给网络带来严重的后果。网络的开放性,TCP/IP协议完全公开

10、,远程访问使许多攻击者无须到现场就能够得手,连接的主机基于互相信任的原则等等性质使网络更加不安全。第一章 TCP/IP概述TCP/IP的历史TCP/I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网络分组交换研究项目,被用于当今所构筑的最大的开放式网络系统Internet之上。1.2 TCP与IP简介TCP和IP是两个独立且紧密结合的协议,负责管理和引导数据报文在Internet上的传输,二者使用专门的报文头定义每个报文的内容。TCP负责和远程主机的连接;IP负责寻址,使报文被送到其该去的地方。1.3 网络协议与分层 计算机网络是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任何双方要成功地进行通信,必须遵守一定的

11、信息交换规则和约定,这些信息交换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 protocol )。计算机上的网络接口卡、通信软件、通信设备都是遵循一定的协议设计的,必须符合一定的协议规范。 为了减少协议设计的复杂性,大多数网络都按层或级的方式来组织,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不同的网络在分层数量和各层的名字、内容与功能上都不尽相同,然而,在所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把这种服务是如何实现的细节对上层加以屏蔽。 层按功能来划分,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它一方面利用下一层所提供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通信双方在相同层之间进行通话,通话规则和协定的整体就是该层的协议。每

12、一层都有一个或多个协议,几个层合成一个协议栈( protocol stack )。协议的分层模型便于协议软件按模块方式进行设计和实现,这样每层协议的设计、修改、实现和测试都可以独立进行,从而减少复杂性。 不同机器内包含相同协议层的实体叫做对等进程,对等进程是利用协议进行通信的主体。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来定义相互关系,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务。层和协议的集合叫做网络体系结构。 1.4 OSI 参考模型 OSI 模型有七层,其分层原则如下: 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 每一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每一层功能的选择应当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 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

13、的通信量; 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根据这些原则, ISO 在 1983 年推出的 OSI 参考模型如图 1-1 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 OSI 参考模型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结构,因为它并未确切地描述用于各层的协议和服务,它仅仅告诉我们每层应该做什么。不过, ISO 已经为各层制定了标准,但它们并不是参考模型的一部分,而是作为独立的国际标准公布的。 1.4.1 OSI 各层简介 OSI 七层模型是指从物理层到应用层这七层,它不涉及通信的物理介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局域网的发展,后来对 OSI 七层模型进行了改进。修订之一就是非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