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9742812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2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

2、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是著名的?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 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有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1)这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第9自然段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5)系统练说: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6)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

4、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音乐欣赏) (7)想象练习: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2学生分小组研读第28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1)有感于知音: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

5、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 寄情于月光: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出示朗读第8小节)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引探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引探实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听清晨一曲,启发学生想象音乐的内容,并

6、把想象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月光曲听到琴声 走进茅屋 弹曲子 受到感染 即兴创作月光曲 附送:2022春浙教版语文五下月光曲word教案3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7、: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初读感知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三、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

8、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2理解“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

9、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

10、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第二课时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

11、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二、

12、再读想象,体会联想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

13、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

14、也越来越快。)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

15、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第三课时一、 难句讲解梳理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