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973667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教师周振山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2课题24课诗词五首课型讲授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咼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用具课件教学环节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 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畜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 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 代诗歌的迷

2、人风采。课 程 讲 授饮酒(其五)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 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 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陶渊明(约 365 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 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 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取咼。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与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一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5、学生朗读

3、、背诵。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一置身“人境”,却能 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一自问自答,无求名逐 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 道出这个深刻道理。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 右有所悟,其间意趣,疋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

4、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 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 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 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 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五、教师小结: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 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咼远。在那一 刻,似乎有共冋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 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 复归自然。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

5、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 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春望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3、引导学生背诵。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 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舌L草丛生, 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

6、,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 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 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提问: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一一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一一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一一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 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一一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五、

7、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 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 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 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 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测预习:1 .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2 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三、整体感知:1 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 “金鳞”等词意思。2 .思考:这首诗

8、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 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明确:季节一一秋天时间一一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 塞上、易水经过一一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 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 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一一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 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 师生交流时,明确:死一一歌颂了守边将

9、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黑云一一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城欲摧一一随时城破兵败身启。甲光一一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角色满天一一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霜重鼓寒一一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报君一一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秋色、燕脂、夜紫一一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 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3 指导感情朗读。五、领会特色:1 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 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冋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 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一北朝民歌木兰诗2 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 的呢?3 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 “燕脂” “夜紫” “红旗” “霜重” “黄金” “玉龙”等词。4 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 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 才”“鬼才”。六、拓展阅读:1 .投影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