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9730316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练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太傅寒雪日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课下注释.1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义庆(403- 444),南朝宋城(现在)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 人编写的.2 .太傅:即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郡阳夏(现在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 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3 .集:家庭聚会.4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5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6 .胡儿:即朗.朗,字长

2、度,安哥哥的儿子.做过东阳太守.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 .无奕女:指道媪,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奕,字无奕.9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史等.太丘与友期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课下注释.1 .太丘,即富,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人,做过太丘县令.

3、太丘,县名.2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3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4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5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6 .元方,即纪,字元方,宴的长子.7 .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8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离开、舍弃.9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0 .引:拉.11 .顾:回头看.世说新语两则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一)、给加粗字注音。太傅()雪骤()柳絮() 无奕()(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 .俄而雪骤:2 .撒盐空中差可拟:3 .未若柳絮因风起:4 .尊君在不:(三)、翻译下列句子。

4、1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 .待君久不至,已去:3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四)、填空:1 .咏雪、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它是由 朝人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O2 .“太傅寒雪日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太丘B. “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中“儿女”指的是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 “尊君”

5、、“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 己的父亲4 .咏雪一文结尾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 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5 .从咏雪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6 .文章结尾交代道镉的身份有什么用意?7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8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二、阅读太丘与友期,回答问题: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

6、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元方。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好感)。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2 .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3 .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B.友人迟到在

7、先,责骂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太丘不讲信用。D.由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4 .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A.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 期行: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及至。过:乃: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去: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惭: 弓I: 顾:5.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12 .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13 .太丘之友、元方是怎样的人?你怎样看待他们?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王冕僧寺夜读

8、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 儿,恬若不见。1 .解释加粗字。(1)窃入学舍:(2)听已:(3)冕因去:(4)恬若不见:2 .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3 .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世说新语两则习题精选参考答案一、(一)、f u zh d u x ii y 1(二)、L急2.差不多相比3.乘4,不”通“否”,在问句尾

9、表示询问。(三)、1.(道褪)就是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 .(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3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四)1.南朝宋义庆4 .时间寒雪日地点集人物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5 . B6 .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笑”前喻,“乐”后喻 为“柳絮” 一喻而“笑乐二7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8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9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10、。写物必 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 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 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 有物象而无意蕴。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一愈春雪.三、1. C 2.即“令尊”,指代太丘“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 指代太丘3. C4 . A.约定时间 外出B.超过 才C.舍弃离开D.惭愧 拉回头看5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 至。6.略。7.元方,语言和行为

11、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1略8.守信用、讲礼貌。9.意识到自己错了,10.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2 .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 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 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13 .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像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 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文章表现了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道理

12、: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1) .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2) .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 们信用的重要性。(3) .通过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三、1. (1)私下(2)毕,完(3)离开(4)安详的样子2 . (1)王冕是诸暨人。(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3 .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第二层(“七八岁时父 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第三层(“母 日,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