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佚古蜀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972834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佚古蜀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佚古蜀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佚古蜀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佚古蜀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佚古蜀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佚古蜀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佚古蜀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佚古蜀道李白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陆畅韵: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郭沫若韵:蜀道奇,奇于读易书!杜纯裕(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土上,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南北交 汇带。这里有绵延千里的巴山、巍峨雄壮的秦岭横贯东西,给巴蜀文 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它,就是驰名世界的秦巴山 区。秦巴山区横亘在南北交汇带,是隔断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分界线, 也给南北的气候、南北的风情、南北的文化之交流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的先民们却早已以超乎想像的睿智和勇敢,从夏商时 期就开辟并逐步扩大了由南向北、纵贯大巴山、米仓山的最古老的蜀 道米仓道。君不闻:“岩碰岩哟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马帮走 不完

2、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过云栈, 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难、难、难,路难行,行路 难”这首民歌不仅是米仓道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在米仓道上传唱了 几千年!米仓道文化线路,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巴蜀, 内引外联,辐射八方,古人称大行道,又称巴岭路、大竹路等。春 秋左传哀公七年、殷墟甲文卜辞、尚书、山海经海内 经、资治通鉴等对其人文史料早有记载。而当代辞源对米 仓道的解释则更为简明:“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 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并且又讲述了“其路深溪峭岩,扪 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藤蔓系腰,萦树而寝。 不然

3、,则坠于深涧,若枕黄泉也。”三千余年来,米仓道历经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 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并为各个朝代所利用,历经整修和 拓展,形成了一条负载着南北交流的人流、物流、军事的重要通道, 至今还为当地人们利用,现在的二南(南江至南郑)路、巴汉高速路就是 它的化身。米仓道的南北有南江和南郑两座古城,是翻越大巴山、米仓山前 后物资准备与停留歇脚的要地。巴中是南下重庆、西去成都的重要物 资集散地。米仓道山路自古为兴元府(今汉中)所辖,而当时兴元府又一 直为蜀国管辖。元代至元二十年 (1283)将川陕界定在了大巴山山脊, 南江县全境划属四川以后,米仓道绝大部分仍在四川境内。米仓道

4、不是一条单一的线路,而是由北向南自陕入蜀的多条线路 构成的古道线路网,进入南江境内后又向南接巴中、向西接广元至成 都、向东接通江,中间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其串联,由此在南江境内 形成了一张路网。(二) 米仓道的主线路:从北向南自陕西南郑出发,经牟家坝、小坝、 黄草坝翻越大巴山、巴峪关(始建设于明代,明末坍塌。清咸丰七年重 建南北两门,相距数十米,便于川陕巡检司交叉把关,门额更名官仓 坪)。进入四川境内上仓坪、下仓坪、土卡门到大坝堡 (又名牟阳城), 然后过焦家河越草鞋坪,翻米仓山(山顶有米仓关)、官坝堡,令牌子坡 竹坝子、柳湾子、鹿角垭、甑子垭、过琉璃关进入邸塘堡(今南江县城) 出邸塘堡经东榆堡

5、、石灰堡、过八庙垭到淘金堡(赤溪场)、马掌堡、白 杨堡(下两河口)、林河堡、元潭堡到巴州(今巴中)。米仓道支线一路:汉中经南郑、庙坝、挡墙河、寒溪河、两河口 (由此向西至白头滩)、响滩子、蟒洞坝、五块石、龙神殿、抽筋坡、银 杏坝、沙滩、阎王碥、头道水、马跃溪、琉璃关与主线相会。米仓道支线二路:从陕西南郑走喜神坝、贾家河、崖房坪、台上 (大巴山山坳,蜀门秦关川陕界)、铁炉坝、焦家河、麦子坪、老君岩、 在龙神殿与支线一相汇。米仓道支线三路:汉中出发经南郑、黎坪,过汉平关、城墙岩、 落旗山、白头滩至檬子、旺苍、木门达巴中。白头滩向西经旺苍、广元接金牛道至成都。米仓道支线四路:汉中经回军坝(西河乡)、

6、大巴关(小分水岭)、翻 铁船山过木竹关(木竹垭)、桂门关(今贵民乡)、桦林关、黄泥堡至官禄 口(今关路乡)、神潭溪(今高桥乡),到白杨堡(今下两)相汇至主线。早期线路一(南线):汉中f(米仓山)f南江f巴州f蓬州(蓬安)f顺庆(南充)f合州(合 川)f江州(重庆)。早期线路二(西线):汉中f南江f巴州f仪陇f南部f三台f中江 f成都。(此线其北乃接广元入蜀之古道)。米仓古道水路:沿巴河、渠江南下嘉陵江,到达重庆。米仓道至今保留的遗址遗迹还有:关隘 14 处、城堡 13 处、古寨6 处、石刻 18 处。米仓道上的第一关巴峪关:巴峪关海拔 2100 米,始建于元 朝初年,现存的关隘乃清代咸丰十年建

7、立,更名为“官仓坪”。关门 高 4.2米,阔 4米,门额有“官仓坪”三字。它虽已成倾倒之势,但在 当年居高临下,虎视周围左右,还真有“夏时明月汉代关,米仓古道 连中原。多少英雄从此过,叩关斩将挽狂澜”的气势和作用。米仓道上的第二关大坝关,就是今天所称的大坝,又名牟阳 城。大坝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从巴峪关行程40 里到达这里,突现四 面环山的一片开阔地,计有16 平方公里。因它地处牟家山之南、焦家 河以北,故名牟阳城,又因为它比附近所有的坝子都大,人们又常称 它为大坝。牟阳城自古就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米仓道上的重要驿站。 它始于夏商,鼎盛汉代,毁于民国初年。这里高山环抱,峰回路转, 绿竹亭亭、松

8、涛阵阵、流水涓涓、鸟鸣嘤嘤,林茂岩疆,易守难攻, 成为历代商旅云集,兵家必争之地。鼎盛时期这里曾聚居2000 余烟户, 一万余人,兴私塾7所,屠场7个,酿酒作坊10余家和30余家客栈。 据考证,殷高宗王后妇好伐巴方就到过这里,至今还留有“妇好台” 遗迹。殷高宗是盘庚之侄、殷小乙之子,名武丁,国号高宗,乃商朝 后期功业最伟的君主,在位59 年。妇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文武兼 备、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的巾帼英雄。殷高宗勤于政事,注意节俭, 任用贤才、治国有方,用傅说、甘盘为相辅佐朝政,使殷商很快强大 起来。但其四周的邻国不断发生战乱,以威胁商的统治地位。殷高宗 率妇好与沚戥等大将通过多年征战,平定了

9、土方 (今山西以北 )、鬼方 (今陕北、内蒙及以北地区)、羌方(甘肃天水陇山)等方国。殷高宗十年, 巴方(今四川省东北及汉中以南一带)发生反商战争,高宗派王后妇好率 兵一万,越秦岭下陕南,平定了汉中后,又翻米仓山南下经南江,震 慑渠江、嘉陵江一带,很快平定了巴方叛乱。妇好,是第一个代表朝廷经米仓道伐巴的女将,为商的统治立下 汗马功劳,也为南江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一页。1976 年,国家考 古队在安阳殷墟小屯村发现了妇好墓,仅殉葬的兵器就达 120 多件, 可见她在殷高宗时期的巨大贡献和特殊地位。后人为纪念这位女将军, 曾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殷商妇好伐巴方,筑台鏖兵下米仓。环宇首 位女将军,谱

10、写牟阳史辉煌”!周武王会盟孟津,征伐殷纣王,发 动牧野之战,班巴师于此,汉王刘邦之初,丞相萧何追回韩信,汉王 刘邦启用韩信为大将军,隐藏其中秘密练兵,使牟阳城成为兵城一座, 平定三秦王。东汉末年,汉王张鲁治汉中30 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 乐业,后曹操征战张鲁,张鲁南下在此囤积军粮。魏将张郃与蜀将张 飞在此激战多日。为北伐中原,诸葛亮也曾在这里大筑城池秣马厉兵。 到了明代,这里还设过巡检司,后废。清初就旧址又设塘房三楹,事 后,很快也废去。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历代兵家必争,有人曾这样写 道:“刘邦令筑大坝关,秀水环流似江南。紧锁川陕南北道,不是英 雄莫叩关。”1978 年在大坝关的欧家河还出土了

11、宋代银盏24 件。“群峰摩天百里远,一关锁住陕川黔。孔明火烧米粮仓,曹操至 今怨郃渊。”这里所指的就是米仓关。米仓关座落在米仓山主峰,关 口处俗称草鞋坪,距离大坝关 40 里路,向南接塗轮镇(今关坝)、梧桐 关(今大寨子)、樗林关(今小寨子、小关子) ,上下南北70 里,道宽1.8 米,明嘉靖八年重置巡检司。樗林关、梧桐关,两山夹峙,悬崖为道,两面盘山而上,大有高 屋建瓴之势。因樗林、梧桐、塗轮“三关”成犄角之势,遂有“三关” 之称,又因米仓关、大坝关、巴峪关三大关隘,在其北面,所以又称 塗轮镇为三关坝。 从“三关”坝经令牌子坡、竹坝子、柳湾子、鹿角垭、甑子垭过 琉璃关进入邸塘堡(今南江县城)

12、。这里就是琉璃关,它距县城较近,由 于交通及城区的改造,现已看不见关口的风貌了。但有石刻题记三处。 今存有南宋所刻石碑,铭曰:“绍兴三年(1133 年)二月十五日,金贼 犯兴元府弓级任荣记”。与汉中历史上抗击金兵相符。宋嘉泰三年 (1203 年)有修路记事碑,文曰:“古道边江,夏水暴涨,则不便往来, 命道人何永德錾崖栽石以取道,为庶试行,千古不朽之迹,详题琉璃 关”。清光绪乙酉年 (1885)刻有摩岩隶体榜书“古琉璃关”四字,为 南江县知县孙清士书。就在距琉璃关不远的断渠和阳八台,上世纪八 十年代还出土了距今9000年-5000年的古人类砺石场及其遗物数千件 出琉璃关经邸塘堡、东榆堡、石灰堡过

13、八庙垭到淘金堡、马掌堡、 白杨堡、林河堡、元潭堡到达巴州枣林堡、蓬州 (今蓬安)、顺庆(今南 充)、合州(今合川)、江州(今重庆)古时塘堡尚存,今日平昌县也还 有巴峪关存在。在南江县城北两公里有菖蒲涧,内有太子洞,洞内左 右两旁有石刻13 幅,内容多为历代文人访古勒石以记事的诗文。太子 洞是天然拱形岩穴。据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唐景龙四 年(公元 714年)六月,太子李重茂受封襄王,迁集州,三年后任房州刺 史时到此游览而得名。”废帝李重福亦贬集州,宰相苏味道贬集州刺 史,涧口西盘石上有唐开成四年武功男子菖蒲涧记,摩崖刻石, 字圆整,大八分许,“最为卓越也”。东台梁有开元二十五年刺史崔 无诐摩

14、岩刻石石龛像铭。在南江县城西,有西佛山摩崖造像,龛 造于南北朝至清代,距今1400 余年,尚存铭文:“曩此佛之初,不知 始自何时,于道光之壬子、癸丑年间,屡微灵异,访于西崖,有古象 在焉。凡我同仁皆相谓曰:不有祠宇,何以栖神 ?因鸠工凿石以新其象。 俾古人之陈迹,不泯于今焉,是为序。道光二十年(公无 1840 年)十月 初四日勒石。” 在石灰堡二洞桥石壁上有一唐代石刻碑文:“天宝四载,太守郑 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此碑刻对研究古米仓道的整饬极具价 值。距此碑刻不远的八庙小寨村在1987年出土了唐代银圈一件和海兽 葡萄铜镜一面,钱币90 多枚。在二洞桥皇柏林米仓道中现存20 多步 石阶路,

15、宽 1.6 米,厚 30 厘米。在洛坪天生桥小道上发现了石板桥两 处,石板桥均为厚45 cm ,宽1.6米,长5米,架于小溪之上。应属唐 代修建,清乾隆五十四年修缮过一次。(三) 米仓道第一条支线是:从汉中、南郑县的庙坝过挡墙关经韩溪河、 两河口、响滩子、蟒洞坝、五块石、翻龙神殿、下抽筋坡、过银杏坝、 阎王碥、马跃溪在琉璃关与主线汇合。在五块石处向西南接孤云峰、 两角山至木门道。挡墙关,川陕两省的界址,元代初期设关,为关收税或军事之需。 用石灰、黄泥拌和夯筑而成。长 90 米,高 6 米,呈台体状。现关口处 已坍塌。我们在踏勘调查这条线路时,新发现了古栈道遗址两处:一 是寒溪河中部右边支流右岸

16、处,离河床8 米,有栈道孔 13 个,孔径 30 cm,孔距2.4米,自西向东排列并呈10度坡延伸。二是两河口处有古 栈道孔7个,孔径20 m ,孔距2.4米,距河床6米。位于金墩两河口 跳墩桥遗址。跳墩孔在两河口河岸两边各8个,间距40 cm,规格为: 60 cmx23 mx30 cm。桥墩孔居河中心共4个,间距120 cm,规格为: 80 cmx50 cmx60 cm。桩桥遗址,在两河口留有桥桩孔遗址,孔成圆形, 每两个为一组,共五组。间距90 cm,孔径33 cm,深100 cm。每组间 跨距为:处河心三组间距 6 米、处河岸两边间距 3 米。此种设计应属 汉代前之建制。龙神殿遗址海拔1800米,虽然气势恢弘的殿宇早已不复存在,但 是这条道宽1.8 米,在龙神殿下山至半山腰处还有石阶路,现存16步, 其规格为30厘米x30厘米x180厘米。与土路一样宽。这个神秘的地 方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