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972633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错误61无视教育保护错误61 无视教育保护案例呈现 一位青年教师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时,要求幼儿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答案是正确的,举左手表示答案是错误的。突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班里其他小朋友听到后笑了。教师在一刹那的惊讶之后,说:“这个都忘了吗?好好想想吧。”其他孩子立马用异样的眼光向小男孩看过去,小男孩羞愧地低

2、下了头。分析与建议 “这个都忘了吗”是在否定小男孩的提问,是一句极不人性化的问话。教师随口的一句话可能给男孩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可以想见,男孩还会用心去想“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吗?“保护是幼儿园教育的永恒主题”也许这位青年教师关注幼儿的身体比较多,却忽略了对幼儿心理的关注,对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怎么做才恰当呢? 首先,应该冷静地制止其他幼儿的嘲笑,对提问的孩子说:“请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教师先后身伸出左手和右手,然后对全班幼儿说:“孩子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暂时性的遗忘。有时候,还可能会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呢!”紧接着,教师可以走

3、到提问的孩子身边说:“老师很佩服你呦。敢于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我相信有这种学习品质的小朋友一定能把数学学得很好。来,伸出你的右手,我们来握握手。”错误62 指导语选用不恰当案例呈现 科学实验探索课“神奇的淀粉”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了。教师事先用淀粉水画了一张画,然后用喷壶喷洒碘酒,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引出了活动的主题。“这个喷壶真神奇,里面装的是什么水?为什么一喷到纸上就变出画了呢?这个纸上有什么秘密?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老师今天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淀粉水、糖水、醋水和碘酒。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一试,用淀粉水先在纸上画一些线,然后用棉签蘸糖水、醋水、碘酒在画过的淀粉画上再画线,试一试碘酒与

4、淀粉相遇能不能变成紫色。”于是,小朋友们开始操作了。只见孩子们拿起浸过碘酒的棉签直接在淀粉水上画起来,果然淀粉水变紫了,孩子们好兴奋,开始涂抹起来,对于糖水、醋水的实验操作已经不感兴趣了,这与教师事先预设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偏差,见状,年轻的李老师头上冒出了汗,一时没主意了。分析与建议 是啊,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对于教师事先预设的活动不感兴趣了,因为教师的一句“试一试碘酒与淀粉水相遇能不能变成紫色”,直接就把结果告诉了孩子们,帮他们省去了探索的环节,从而使这节课变成了结论性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求知欲、探索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参

5、与活动的效果和操作的方向,影响到活动的整体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指导语来引导幼儿展开各种不同的活动呢?下面就科学领域的活动提出如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一) 指导语应为活动目标服务。教师在活动中所说的话都是有目的的,不是随便说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其亲身体验、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使其参与科学观察、探索、发现、操作、小结的过程,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和科学素养,是基本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活动环节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指导语,实现不同阶段的不同活动目标。比如在开始环节,指导语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过程环节,则重在引发幼儿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而在结束环节,则是引导幼儿回顾探

6、索的过程,能总结出活动中思考、探索的结果。(二) 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少用封闭式的指导语。教师的指导语直接指明幼儿活动的方向,有时需要进行陈述性的讲解,有时需要抒情试的情感表达,有的需要总结性的告知,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的思考。在科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或小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更适宜采用提问试的指导语来引导幼儿投入到活动中,而要引导幼儿自由、独立、自主地探索,更应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幼儿思考。比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在示范之后,可以提出激发幼儿探索的问题:为什么会变色呢?请小朋友将这些物品一种一种地试一试,看看是哪两种放在一起会变色,

7、请把全部的物品试完以后再告诉老师答案。这样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直接给孩子们答案,但明确提出了探索的材料、探索过程的要求和探索的方法,不仅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而且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错误63 操作示范不到位案例呈现 科学认知课“指纹”开始了。导入教学后,教师出示了第一次操作的材料印油和白纸,教师边用手指印上印油,边随意地在纸上示范印指纹,并交代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油在纸上按一下,看看你们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小朋友印了一个又一个指纹,印满了一张白纸,却没有说出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进行一番小结之后

8、。教师接着又出示了许多材料:透明塑料袋、印油、毛巾块、一小节带螺纹的洗衣机用的软管。教师边出示边随意地在桌子上摆成一堆,要求小朋友再次尝试将指纹印在这些物品上,看是什么样的。于是,小朋友又开始了第二次探索。只见孩子们一会儿按按毛巾,一会儿印印塑料袋,一会儿印印软管,桌子上的材料摆放地毫无顺序,显得杂乱无章。最后结束时,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指纹的什么秘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清楚。当教师最后告知他们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指纹门、打卡机等时,孩子们才仿佛明白了一点。分析与建议 上这节课,教师虽然准备了许多材料,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思路不清,操作材料示范不到位。在第一次探索时,既然是让

9、孩子们观察比较自己的指纹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就应该一边印上自己的指纹,一边出示班级其他教师的指纹,而案例中的教师随意地在纸上印指纹,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规范的示范,他们也就只是模仿教师在纸上乱印指纹,不知如何对比。第二次探索时,教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在不同的材料上印指纹,观察、比较、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材料由于表面的光滑度不同,指纹的呈现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还可能是不完整的。可是教师在出示操作材料时,边出示边随意地在桌子上摆成一堆,造成孩子们一会儿按按毛巾,一会儿印印塑料袋,一会儿印印软管,桌子上的材料显得杂乱无章,从而无法进行观察和比较。 上述案例说明,教师自身的操作习惯

10、很好重要,自身的操作习惯不良,会导致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盲目、杂乱和随意。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要抱着很严谨的态度自己动手操作演示一遍,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想和预设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第一次出示操作材料时,如果教师能够在示范时强调一边是自己的指纹,一边是班级其他教师的指纹,通过参照物,让孩子们观察比较,就能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指纹与同伴的指纹有什么不同,形成自己的认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导入工作。为教师出示第二次操作材料时,由于东西比较多,教师应该一一出示操作材料,并将其并摆放在桌子上。教师自己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对孩子进行规范的操作示范,才能使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养成仔细、认真、严谨的认知和

11、操作习惯。错误64 对幼儿做出负面的定性评价案例呈现在一次小班的小组制作活动中,小朋友们做的制作被弄乱了。教师看到后问:“是谁弄乱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荛荛。”其实那天荛荛根本就没有上幼儿园。老师又问:“你们怎么知道是荛荛弄的呢?”“老师说过荛荛调皮又捣蛋,哪一样坏事都少不了他!”孩子们振振有词。分许与建议很显然,荛荛一定是个缺乏规则意识、做事耐心差(或者爱表现)的孩子,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缺乏是非观和客观分析的能力,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言行就是他们评价是非的标准。孩子们对荛荛的看法,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教师给予荛荛的评价,可以说是教师给荛荛贴上了“

12、坏孩子”的标签。这就是提醒我们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对于个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首先应该分析孩子调皮的原因,而不能一味的否定和批评。其次,教师要努力寻找和发现这类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帮组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比如,对做事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安排他们当值日生、小助手为集体服务;对活动需求量大的孩子,在做手工(或其他操作活动)时让他们协助教师照管和收发材料;对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可以在规定活动规则的时候听听他们怎么说,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再次,教师对这类孩子的点滴进步应予以表扬和肯定,并及时让他们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只要坚持下去,这类孩子就能被集体接纳,就能改变自己的坏

13、习惯。作为幼儿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爱护、得到理解和尊重。定性评价要不得。错误65 教学中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案例呈现 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开始了,王老师提问:“这个游戏可以怎么玩?”清清飞快地举起手,王老师立刻请他来回答,他吐字清楚地说:“一个人当熊,几个小朋友当石头。听到熊出来的音乐时,石头就不动。”说得真是太好了!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按照清清说得方法玩起来,玩了一遍后,王老师接着问:“要让这个游戏好玩,我们需要制定哪些规则?”这时,清清又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我,我,我!”旁边几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要说!”王老师看了几个小女孩一眼,最终还是让清清回

14、答了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次精彩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讲解与幼儿互动的有机结合,并且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上面这个活动中的教师,偏向于能力较强的幼儿,用他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获得了数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很多幼儿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案例中,只有清清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其他幼儿则像是群众演员。试想,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又获得了什么呢?他们只会觉得老师喜欢清清,不喜欢自己。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公平呢? (1)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能力幼儿回答。简单问题请能力一般的幼儿回答,以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和参与活动的热情;难度较大的问题请能

15、力强的幼儿回答,作为对他们的挑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那么被忽略的、能力一般的幼儿就会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胆小等。 (2)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给幼儿以适宜的支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有效提问,更应观察、了解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幼儿,把机会给更好的幼儿。对于表现欲强的幼儿,既要给他们机会,也应有所有制,以避免这样的幼儿当“麦霸”。此外,教师还应对创设公平的师幼互动情境,在平等的师幼关系中支持幼儿的发展,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保持积极的互动。错误66分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案例呈现在开展语言活动“风在哪里”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挖掘幼儿的创作灵感,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刘老师创设了“幼儿5人一组,分组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创编儿歌”的分组教学环节。在分组前,刘老师交代了一句:“请你们拿着画板,找自己的好朋友,把自己的讲给好朋友听吧。”小组活动中,刘老师到各小组观察,并和蔼地问:“你画的是什么呀?说给我听听。”一个幼儿回答道:“我画的是我穿着裙子。”刘老师又去问另一名的幼儿过了一会儿,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幼儿们回到座位上。刘老师亲切地说:“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请你们来把刚才说的编成儿歌。”洁洁说:“我画的是自己的头发飘起来的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