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969979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多层课程概念理论讨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注意事项摘 要: 古德拉德认为有着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概念: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这五个层次的课程概念在人们日常对课程概念的讨论中出现频繁且具有一定层级性,并且可以视为是课程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形式。而在各个阶段,这些不同层级的课程的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探讨以期望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有更多的理解与反思。关键词: 古德拉德;课程层次;课程制定与实施一 古德拉德及其课程层及理论古德拉德( John I. Goodlad, 1920-)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其对课程理论做了大量研究,并在研究基础

2、上为课程层次建立了概念框架。在对课程概念框架的研究过程中古德拉德发现人们对课程的探讨实际上涉及了多个层次的不同内涵的课程概念。在此基础上古德拉德对课程概念体系进行了划分得出了不同类型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一) 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除了一些一些以操作验证目的的实验之外一般并不作具体实施,多以观念及理念的形式存在并表达,且极少能够以最初的形式呈递给学生。理想的课程的设计建立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原理基础之上, 从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论证课程的必要性。其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期望,而为了能够

3、具有实践价值并发挥作用,在制定的时候须有一定的活动与过程的指导的相关内容。(二) 正式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也即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包含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等相关内容。与理想的课程相比,正式的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作多少修改,只是获得了官方的批准、认可与推广实施而已。正式的课程只是理想的课程中的那些被官方认可与授权的部分。(三) 领悟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由于不同教师对于正式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的方式,所以他们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会影响课程所预期的结果的获得。(四) 运作的课

4、程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教师领会的课程与所实施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此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地受到教师的理论认识理解深度、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课堂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影响。(五) 经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基础而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特定的理解,不同学生听同一堂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是学习经验。并且这些经验才是该课程最终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决定了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以及效果。这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概念涵盖着不同的课程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一定层级性,并且可以视为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形式,由此可

5、以粗略的把课程对学生的作用过程视为理想课程的设计、正式课程的制定、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教师的课程实施以及学生的经验课程的建构五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这些不同层级的课程的实施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课程的对学生的效果与价值。二 各课程实施的注意事项(一) 理想的课程的设计此过程主要是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对于理想的课程的设想与认识。该种课程的有效性一般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证明还需要从实践上进行效果的验证。此课程的设计不仅应当注意其推广过程中的可接受与理解性以及在理论论证上的合理性, 还应当注重在现实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与价值性。课程的设计不应该是由

6、上而下的,不应该是静态不变的,不可以只为了设计而设计;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指向,能够解决一些实际教学问题发生实际功效。为了达到此目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多元化与多角度化:理想的课程的设计者主要是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 他们基于一定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与理解来设计此课程。 但是课程最终却实际上是由教师在课堂环境条件下协助学生学习的。课程设计者、教师与学生三者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不可忽略其中任何一者的作用。在理想的课程设计的环节中,课程设计者必须能够获得足够的教学一线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理解所设计的课程是为了应用于何种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之下,理解课程是为了解决何种问题以及如

7、何才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样,仅凭设计者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在数量上不足,而且很难有深入的体会以及经验的及时的动态的变化。在理想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须及时与一线教师沟通,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以促进课程设计;同时教师也需有积极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与热情,以协助课程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设计环节中还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此处做的的确有很大的不足。 学生是课程设计的针对对象, 也是最终的课程的主动学习者, 所以课程的设计必须针对他们的诉求,合乎他们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需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更多的注意在课程的内容组织上、组织结构上以及活动安排方面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与意见以促进所

8、设计的课程的实施的有效性。多元化与多角度化不仅包括参与者应该是多元的, 而且应该注意到课程设计在多个角度都是多元的。如在课程设计中应该不仅只注意到课程目标、内容与呈现方法的多元化,还应但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等。多元化与多角度化目的乃是使课程的设计更加全面, 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而更加可行, 以期望发挥预期功效。2. 动态化与非线性设计:课程的设计必须在设计以及实验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调整, 动态发展与矫正, 以达到设计能够有效作用的目的。 课程的设计、 实验与实践推广不是单向的, 而应该注意到各环节之间的影响。以之前的环节作为后来者之基础,以之后环节信息对先前环节进行调整优化才能达到期望效果。3.

9、 开放性与情境性:课程的设计应该留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以使可以据实际环境与条件进行调整, 使课程更具有生命力而可得以广泛实行;同时应当注意课程的设计也应注意说针对的具体情境,使课程能够与社会相结合真正落实好stss育理念。中国地域辽阔,各不同区域情况各不相同,在课程设计上就更要注意课程的广泛适用性以及灵活性。4. 有效性与可操作性:课程是针对一定目的设计的, 最终必须通过实施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课程的设计必须注意其能够在现实条件与环境中有效得以落实,达到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的目的。课程设计之中应该加强过程的指导与实施的建议并设计相应的课程标准与效果检验评价方法与标准,协助课程实施的

10、有效进行。(二) 正式的课程的制定正式的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由相关部门从理想的课程中选择他们认为适于当前教育环境的课程加以官方化认定并促之推广实施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正式的课程时须注意以下几点,以助达到良好效果。1. 正确、全面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与理念:正式的课程的设定是在理想的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的, 优秀的正式的课程的设定少不了正确的课程理念的指导。所以在制定正式的课程时,必须正确、全面解读课程设计者的理念,准确的理解有助于正式课程设置的完善性与可行性。2. 注意正式的课程要适宜于教师的教学:正式的课程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 所以课程的设定必须要注意适宜于教学的展现。

11、 在正式课程设置时不仅应当内容阐述清晰易懂,还应当明确包含的实施要求、过程要求以及实施指导建议等内容,以协助教师的理解与在教学之中的把握与落实。3. 注意正式的课程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式课程制定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及促进每个学生个人的发展。那么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此不作过多解读。我国课程的设置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太注重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发面又过于重视课程的经济功能与维持当前社会政治体系的政治管理功能。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实际上的确导致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导致了当前很多的社会问题。当前我们的课程设置要兼顾

12、社会与个人的需求, 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满足社会与国家的需求;同时从学生主体出发,倾听他们的发展需要,并让他们参与课程的制定,提处内容选择、活动选择等实施建议,从而促进他们真正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4. 注意协调多方因素来促进课程的实施:正式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还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大体上可分为教学系统内部影响与教育系统外部的影响。教育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有课程评价、学校生源分配、体系考试体系、教育财政支持与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体系等;教育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则更为纷繁复杂,如社会经济水平、阶层结构、自然环境与地区产业结构等环境都能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作用利弊以及作用的大小各不相同, 但是可

13、以相互整合起来扬长避短来促进课程的实施,在正式课程的制定之中须考虑到此类因素的作用为课程的落实打下基础。(三) 领悟的课程的形成官方在制定正式的课程后将其推广到各个学校的教学之中, 而教师将其呈现给学生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学习理解形成领悟的课程。教师的领悟的课程越准确、对其认识越深刻、信念越坚定则更容易达到正式课程所期望的效果与预计的目标。对于领悟课程的形成此处主要从对课程认识的形成以及信念的形成两个角度来阐述。当前教师对于正式的课程的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以及课程的实施要求等内容的理解与正式课程所期望与阐明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经济不发达地区此情况表现尤为明显。此差距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理论方面

14、的素养的欠缺所导致;一些则是由于理想的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设计者未能对各地教学实践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教学实践的差异作足够的考虑;另外在正式课程的推广中也会有一些因素对教师的领悟产生影响,如在教师的前期培训中经常以示范片的形式来展示大中城市的课程实施例子,与西部地区的情况则可能有一定的脱离,使得培训的参考学习作用难以发挥,此种推广形式还不如到基层去借班借学生现场情境演示来的效果好。经过对正式的课程的学习之后, 教师在形成自己对其结构认识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信念与评价价值认识。而当前在新课程在实行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有着这样的看法“新课程要按照老教法才有效” , 有这种想法的老师应该还不在少数。

15、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与新的课程体系未能良好结合所引起,过于重视升学率以及过重分数的考试评价使得大量的教师不得不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来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在此过程中就很难得以实施。所以就导致了他们对这个国家所公布的正式的课程并不是很主动的接受,那就更难让他们去践行了。所以在推广正式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综合多多方面的因素协调课程各方面的落实完善,才能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内心的认同。(四) 运作的课程的实施教师对正式的课程进行领悟之后以教学传递给学生, 但是此时教师进行传授的运作实施的课程并不能够完全体现处他对课程的领悟以及对教学的期望。导致二者不能完全一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与实施课程所需要的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会限制课程的运作实施的效果,教师需要自觉反省自身不足、及时反馈调整以尽量完善自己课程的实施,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2. 教学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可能有一定限制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受到很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所处的班级情况、学校情况、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等很多物质影响因素,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