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697770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建 立在准确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上,而理解高校劳动教育 的本质内涵,又必须观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如此方能真正把握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价值及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内 在关系,才能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 方案。从本体论看,高校劳动教育与劳动的本真密切相关,本质上 是一种生产性脑力劳动。从价值论看,高校劳动教育兼具教育价 值和劳动价值双重功用,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培养 全人”。从方法论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形式多样,既有 正式课时学分的要求,又有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的补充,是正式 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

2、种形式的结合,是生活性劳动教育、生产性 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统一。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教育价值;劳动价值; 创造性劳动教育问题提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在 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着重强调大学生 要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优良的劳 动品德、必备的劳动知识技能,为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随着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大众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教育成为新 时代学校教育关注的重要一环。从宏观层面看,党和国家十分重 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并列对待 (有学者将之与蔡元培的五育并举

3、”相提并论,称之为五育融 合”),并将之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即由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层面看,加强劳动教育, 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次强调,也是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的根本途径。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 部门陆续颁布系列文件,为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 政策依据。事实上,劳动教育一直存在于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只不过近 些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和教育学界对劳动教育的认 识有所偏差:要么将劳动教育片面等同于体育,将之与德育、智 育、美育等割裂开来;要么将劳动教育完全等

4、同于鼓励学生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致使劳动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未能真正发挥劳 动教育的本真功能。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 现状也不容乐观。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准确理 解高校劳动教育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而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 内涵,又必须观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如此方能真正把握高校劳 动教育存在的价值及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内在关 系,才能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从本质上看,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即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劳动只是一种手段。但要想弄清楚劳动教育是什么,就必须先 搞清楚什么是劳动?关于劳动的内涵,很多学

5、者都对之进行了界 定,但毫无疑问,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最具典型性。马克思认为,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 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马克思 还强调,与动物的劳动”相区别,人类的劳动还需要有作为注意 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 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 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可见,劳动本身至少具备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劳动本身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其目标在 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 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其次,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整 个劳动过

6、程中尤为强调人的意志力的保持;再次,劳动的开展必 须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和劳动方法,而要让劳动者乐于享受 劳动,就必须精心安排劳动内容并辅以恰当的方法,使劳动内容 和劳动方法既能实现劳动本能,又能引人入胜;最后,劳动本身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人的体力、智力等因素紧密相连。此外,马 克思还强调,大工业生产又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个人的全 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造就个人全 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些论述均为深入理解劳动教育提供了有效 的解释框架和学科视角。由上推之,劳动教育也必然要包含以上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界定。 首先,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认 识世

7、界和改造世界,现实目标在于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完人;其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 性;再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有明确的劳动对象、劳动内 容和劳动方法,而且劳动内容和劳动方法或劳动形式越吸引人, 学习者的劳动教育效果就越好;最后,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 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劳动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包括德育、 智育、体育和美育)紧密相连,尤其是与智育和体育的联系极为密 切。具体到高校劳动教育,我们还必须考虑高等教育这一层级教育 的特殊性,不能像基础教育阶段那样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和方法。 根据传统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很显然,高校劳

8、动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因此, 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及其有效开展,必须在此基础上 进行考察和论证。据此,也就为我们深入理解高校劳动教育搭建 了可行的分析框架,即可以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3个维度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深度阐发: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产 性(脑力)劳动,目的在于培养理性的全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 的周期性,拉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多样,需要探索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多元教育内容 和教学方法。三、本体论:高校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脑力)劳动就本质而言,劳动是一种生

9、产性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行为。这种概念界定,实际上也与教 育的概念有着紧密的关系,即教育本质上就含有劳动的意涵。具 体到高校劳动教育,其有效开展还必须观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以 及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首先,高等教育是围绕高深知识进行的专业教育活动,其知识 材料的高深性和高等性,决定了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与 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与规格统一起来。伯顿克拉克认为:只要 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 机构。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 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布鲁贝克也认为:在某种意义 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这

10、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和未知 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 才智难以把握。可见,理解高校劳动教育,就必须深入探究高等 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基本运行规范,把握高深知识的核心本质和 基本特征。而近代以来,高深知识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1)知 识具有专门化的性质,且专业有日益增多的趋势;(2)高深知识 的自主性程度越来越高;(3)知识的发现是一项无止境的任务; (4)高深知识具有累积性;(5)高深知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 获得的。正是由于知识的这种演变特征,使得高校劳动教育的开 展不同于其他层次和阶段的劳动教育,其有效开展必须做到学术 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从高深

11、性(学术性)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体力劳 动教育层面,而更应该指向脑力劳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运用 智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专业性来看,高校不同学科专业 之间的门槛较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操能 力,因而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还必须观照各个学科专业的特性, 既要设置一般的、普适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包括实习、实训,各种 社会公益活动,以及由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性课程),又要设置符 合学科基本素养养成的专业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专业创新创业教 育、专业顶岗实习、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 化等)。从应用性和实践性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主要强调高深知识 的应用维度,即高等教

12、育不仅要研究和生产高深知识,还要对高 深知识和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使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种对高深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而大 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是可以获得部分的。从某种程度上 看,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指向就是在于此,即高校劳动教育本质 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性(脑力)劳动,它通过高深知识的生产、 传播和应用而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高深知识的生产(学生多元 智力的系统开发和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是高校开展劳动教 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深知识的有效传播(劳动教育内容的合理安 排和劳动教育方法的科学选择)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手段和方 式,而高深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运用智力因

13、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效 参与劳动)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意指和目标。可见,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性劳动, 其内涵直接指向高深知识的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是 个体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和专业性主要指向高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旨在通过学术训练和 专业培养,为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和以专业性思维 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性社会劳动奠定基础。进而言之,也就从本 质上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个体独立精神和创造意 识的塑造重在塑造大学生的身体、精神和灵魂,培养大学生的 远大理想、专业信念和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实践性 和应用性主

14、要指涉高深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侧重通过劳动教育加 强高等教育与外部工作世界的联系,让劳动教育成为联通高等教 育与外部工作世界之间的桥梁。即高校劳动教育还必须注重大学生个体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的培育一一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 能、实践能力和劳动本领,使其毕业后能够通过专业性劳动和服 务性劳动在社会职业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高校劳动教育的本真意涵(本体论)就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的价 值论与方法论的主要指向和具体内容,同时也为辩证看待劳动教 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有效解释框,价值论:高校劳动教育兼具教育价值和劳动价重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15、,要在学生中 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 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 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其本真的 价值意涵。但这只是从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价值的阐释毋庸 置疑,这是探讨高校劳动教育价值的现实维度之一,但绝不是唯 一的考量尺度和观测维度。对高校劳动教育价值的考察,还有必 要从学理

16、层面加以厘清。对于价值而言,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其内涵不一。但不论从哪 个维度来看,高校劳动教育都应当是教育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复合 物,不仅具备教育的价值意涵,也包括劳动的价值效用,同时还必 须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首先,高校劳动教育必然具备教育价值的意涵。从教育价值来 看,它包括教育的个体价值(又称内在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 (又称外在价值)。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旨在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的社会属性,旨在促进社 会的发展与进步。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又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 育的发展实际而论,否则高校劳动教育就会被悬置高阁,丧失其 本有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并正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但中国高等 教育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现有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 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