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67934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模板.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东江”活水来走进“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_三面环海,本地淡水资源缺乏,曾遭遇严重的水荒。对于很多_老辈人来说,严厉的制水措施下,用车拉水、用肩挑水、排队等放水,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19_年2月20日,为解决_缺水问题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65年2月25日,仅仅用时一年,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如期全线完工,工程每年供水_约6*万立方米。东深供水工程建成56年来,不间断安全优质对港供水2万多天,累计供水*亿立方米,有力促进_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过程中

2、,东深供水工程面临多次挑战与考验,历经多次改造与扩建,实现供水“量”与“质”的双重腾飞。伟大工程的背后,是一代代平凡又不凡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他们_、_,谱写着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建设再苦也没觉得怎样参加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时,王寿永才28岁。“当时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设计人员带着几件衣服、一床被子、一个脸盆就搬到工地去了,那时候是19_年2月中下旬,到1965年3月工程通水之后才回到广州。建设过程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工地,所以对工程非常有感情。”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今年已经85岁的王寿永仍然激动万分。当时的工地环境很艰苦,不管是干部、技术员还是工人,大家都住工棚、睡草席,吃住在工

3、地。“确实很艰苦。”王寿永笑着说,“但大家都充满干劲,只想尽快解决_同胞的缺水问题,再苦也没觉得怎么样。”回看当年拍的工地生活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坚定且充满信心的,气氛其乐融融。当年上万名工程建设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名来自广东工学院的大四学生。何霭伦、陈韶娟、符天仪就是其中的三位,当年她们都还未毕业,几乎没有实操经验,硬是靠着青春的汗水和坚定的信念,顺利完成了这项特殊的“毕业设计”。“1958年,我住在在_开商店的亲戚家里,看见商店门口打了一口井,当时_的自来水已经非常紧缺。所以后来接到能够参加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设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据符天仪介绍,19_年4月,临近毕业的她

4、和同学们被分配到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工段,考虑到东深供水工程要在一年内完工,为了赶工期,工程设计人员的施工图画一张就往工地送一张,设计图纸画到哪里,工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为了保质保量,自己和同学们日夜加班,三班倒,待到工程的土建部分全部完成,可以交付和进行设备安装时才离开。“我到了工地以后,也把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消息告诉了亲戚,告诉他们_的用水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了。”符天仪回忆道。回忆起当年经历,何霭伦坦言:“我们当时作为学生去支援工程建设,参加一些辅助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很多建设者们的付出。时代楷模的称号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这份荣誉属于整

5、个集体。”管理千方百计保证水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激励着新时代的东深人。“85后”佟立辉自2010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先后在水环境监测中心任职研发管理,生产技术部任水质管理经理。佟立辉被前辈们深深地感染着:“很多前辈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听他们亲口讲述当年的建设故事,和看照片、查资料的感受确实不一样。前辈们给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东深人的情怀,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团队都有非常大的鼓舞和鞭策。”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水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据佟立辉介绍,目前的管理团队就是以“一流工程一流管理”为目标,让管

6、理措施手段和水平与工程质量相匹配。“除提高工程设备措施的运行保障率以及节能降耗外,我们也为保护水质不受污染采取了很多措施。”佟立辉说,尽管深圳水库本身生态风险已经很低,但为了保护生态,深圳水库一直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也在积极开展一些包括生态养鱼在内的措施。“在专门的水生生物专家研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根据人放天养的原则,考虑水质情况以及生态状况,进行鱼苗投放,让其自然地参与到水库的生态链中去,维持生态平衡和水体健康。”佟立辉说。继续着守护_供水生命线这一光荣使命的还有现年48岁的陈娈。陈娈是东深供水初期工程建设者黄惠棠的儿媳妇,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工作。她目前在莲湖泵站担任站长职

7、务,和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负责泵站的日常工作。“供水工程是老一辈人一担一担挑出来的,作为后来者我们要继续在基层一线,传承供水工程的精神,守护好这条供水生命线。”陈娈说。激励立志投身水利行业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的录制现场,来自_农业大学、_地质大学(北京)等学校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几十名学生坐在观众席,亲耳聆听东深人的感人过往。赵凯丽是一名水利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在此之前,她只在课堂上听老师提起过东深供水工程,对它的建设历史并没有进一步的了解。短短几个小时的节目录制过程,她多次被感动,“他们用毕生精力,甚至有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共同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赵凯丽说,自己从大

8、学本科到博士研究生读的都是水利工程专业,东深人的精神再次激励着自己,毕业后一定会投身水利建设行业,为行业的发展、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赵凯丽有着相似心路历程的潘亚萍,目前是水利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三在校生。“王寿永老先生带上台的那把尺子让我非常震撼。”潘亚萍说,如今都是电子化作图,很难想象当年的建设者们只用笔和尺子,就能在环境艰苦的施工现场画出那么复杂的设计图。如今,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未来选择:“本科毕业后我打算继续读硕士,将来希望投身到水利行业里。是前辈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挥我们这一代的力量。”符天仪也表示:“我们能一步一步走过来,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也可以,你们

9、会比我们更棒的!”从“东深供水工程”中汲取时代力量56年前,为解_“水荒”,一万多名建设者在物资和技术都匮乏的艰苦条件下,以敢让“江河倒流、高山低头”的气魄,在一年的时间里日夜奋战,建成了全长83公里、通过8级抽水将东江水提升46米的东深供水工程,成了_供水的生命线。如今,东深供水工程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后,不仅保障了_每年超过*亿立方米的供水,也造福了沿线的深圳、东莞等城市。这些“改天换地”的建设者值得粤港两地乃至全_民铭记。胸怀祖国、心系同胞的格局是一个民族的自豪。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之时,广东也同样遭遇旱情,很多人正在为生计奔波,但为了救济数百万_同胞,在国家号召下,上万人齐聚工地,并以能参加

10、工程建设而骄傲。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神永不过时。工程建设时期,国家底子薄弱,大量工作靠人力完成,而且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建设者们住在野外的临时工棚里,夜以继日,靠着双手双脚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忠诚使命、无私奉献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参与工程建设的有官员、有工人、有学生,有人孩子才刚出生不久,有人学业尚未完成,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但他们无怨无悔,只因那份为国家、为同胞的使命。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世界面临_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复兴正砥砺前行。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面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等重大挑战。使命光荣而艰巨,更需要新时代的建设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

11、建设者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东深供水工程:一泓东江水五十余载粤港情1963年,_不遇的严重干旱,让全港*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广州听取了广东省关于供水_工程方案的汇报,他同意采用从东江引水,沿石马河提水到雁田水库再流入深圳水库输往_的方案,并指示国家计委拨出专款,尽快设计、施工。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用肩挑、人扛的方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建成通水,奏响了这曲南粤大地上荡气回肠的调水之歌。1965年2月27日,在广东东莞塘厦举行的落成庆祝大会上,_有关方面向大会赠送两面锦旗,题词为“

12、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表达了_同胞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东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邹锦华摄/光明图片广东驰援,解_缺水之忧19_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为解决劳动力问题,从广州动员5*名青年,从东莞、惠州、宝安等地动员5000多社员群众投入施工,高峰时期投入的工人及社员达2万多人。时任广东省水利厅下属设计院技术员王寿永回忆,大概1963年国庆节前后,设计院就接到了东深供水工程的设计任务,他与同事们持续几个月加班加点绘制施工图纸。当时住的是油毛毡搭起来的工棚,睡的是大通铺,但是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经常忙到夜里十点钟之后。陈汝基作为

13、原广东工学院65届农田水利系的80多名学生之一,响应号召去支援东深工程(首期)的建设施工。19_年19号强台风,风特猛,雨特大。夜里12点,竹塘工段打来电话,说围堰快没顶了,要求关闭雁田水库泄洪闸,否则有跨堰的危险。工区领导命令由工务股派人护送廖工前去处理,陈汝基自告奋勇承担护送廖工的任务。行至上埔工段附近,他们遇到一段低洼路段,汽车没法开过去。他们靠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翻过约60米高的小山,过了小桥。低洼路段的河水浸至胸口,他死死拉着廖工,靠着公路两旁的树作导向,朝着公路的中线,一步一步涉水过了300多米公路,又半跑半行了两公里多的路。凌晨2点多钟,他们终于赶到雁田工段,及时指挥关闭泄洪闸,减

14、少了泄洪流量,从而_了竹塘工段的围堰,确保了围堰的安全。工程的关键,是发源于深圳大脑壳山的石马河。如果要引水_,需要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为了让_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由知青、社员组成的万人建设大军在昔日宁静的石马河一字排开,喊出“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时任广东省水利厅下属的机械施工队工人陈宝强至今依然觉得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上万知青、社员靠肩挑人扛,安装抽水泵站,让河水从低处向高处倒流,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顺利实现了引水东江、供给_的使命。四次扩建,托起_生命之源解决了用水之忧的东方之珠_,很快发展

15、起来。当人们沉浸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喜悦中时,东江却悄然面临着危机:工程大量利用自然河道,建立一条清污分流的专用输水系统已是当务之急。1990年7月,严振瑞自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作,接触到的第一项重要设计工作,便是参加东深供水三期扩建雁田隧洞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我们家来亲戚了,我爸爸来看我了!”严振瑞为建太园抽水站,舍小家留守工地,一待就是几年时间,偶尔回趟家却被孩子当成了“亲戚”。2000年8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鸣炮开战。时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副总指挥、粤海水务集团董事长徐叶琴向记者描述当年的情景:改造工程施工难度大,毫无同类经验可循,采用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世界最大直径现浇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装配同类型世界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斜流泵,使用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7000多名建设者的辛勤汗水,800多个风餐露宿的日日夜夜,终于在2003年8月,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如期完工。就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