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9678096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8(含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解析)1. 问答题:请以“元素”为例,试说明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试分析化学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功能。答案: 本题解析:感知事实归纳总结进行验证联系整合实践运用。给学生提供典型的化学事实,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化学事实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抽象出化学概念来概括化学事实;对归纳出的结论从多方面进行论证;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所得结论,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明确概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逐步形成完整的表述和理解;将新学习的化学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注意结合“元素”来描述)化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需要金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的感性认识,经过学生的理性思维加工,挖掘和提取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智力水平也得到提高。2. 问答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答案: 本题解析:(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

4、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3.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

5、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7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解释引导

6、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练习巩固】略。李老师的教学实录【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演示实验】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数据记录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设问讲解】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

7、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

8、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略【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拓展】?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

9、,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解释并总结略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7分)(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7分)(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6分)答案: 本题解析:(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10、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

11、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4. 问答题:几位同学对炭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十分感兴趣,自己动手,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中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了研究。【提出假设】该反应中的气体产物可能是CO或者是CO2和CO的混合物。【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实验室可以用饱和氯化铵溶液和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

12、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试回答下列问题:1广口瓶内盛放的试剂为,其作用为。2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弹簧夹,一段时间后关闭,再点燃酒精喷灯。理由是3称取320g氧化铁、200g炭粉混合均匀,放入质量为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待反应结束,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5124g。经进一步测定得知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为096g。从而确认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和CO的混合物,理由是。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判断,反应产生的气体中n(CO2):n(CO)=。4有同学认为还应对该实验装置作进一步完善,你认为应作如何改进?答案: 本题解析:1浓硫酸;吸

13、收产生的氮气中的水,获得干燥的氮气。2为了排尽整套装置中的空气。3经计算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介于1/2和1之间。(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1。4在尾气出口处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或增加一处尾气处理装置。5. 问答题: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 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 g固体CuO 。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答案: 本题解析:1解:设质量为x的这种稀硫酸可与40

14、 g CuO恰好完全反应CuOH2SO4 CuSO4 H2O 8098 40 g5% x 805% x 9840g x 98 g 答:完全溶解这些固体产物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98g 。2Cu2S6. 问答题:下面是某教师进行“常见的酸和碱”内容的教学过程。【引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酸和碱,并分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提问】如何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展示科学史料】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的花瓣上,冲洗后发现紫色的花瓣变成了红色,通过进一步实验,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讲解】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探究活动】用酸碱指示剂判断常见的酸和碱。【小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练习】判断物质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变化。【作业】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请回答24-24题问题:(1)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教学设计意图。(6分)(2)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科学史料”的教学价值。(8分)(3)请说明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应具备的特征。(6分)答案: 本题解析:(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