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9664259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 词形变化 (形态) 。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具有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法单位可以分成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汉语语法两种语法手段:语序和虚词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单句,复句,紧缩句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

2、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 一是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二是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词的形态可分为两种:其一指构形形态,例如重叠;其二指构词形态,例如加词缀。 13. 词的意义,这里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划分词类标准:造句能力 组合能力实词: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共十种。虚词:没有词汇意义有语法意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共四种。区别词 区别词的意义: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举例:慢性、急性,男、女、雄、 雌、单 双、

3、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 3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能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不能单独做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或联合短语或成双对比后可以做主语、 谓语、宾语; 不能前加“不” ,否定时前加“非”副词 副词的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2 副词的种类:表示程度很、最、十分、太、非常、表示范围都、只、统统、就 表示时间、频率在、正在、将要、就要、表示处所四处、随处 表示肯定、否定必定、准、的确、没有、不必、不用 表示情态、方式特意、大肆、猛然、突然、公然、连忙、暗暗、稳步 表示语气难道、大约、幸而、反

4、倒、果然、居然、何必、明明、恰恰 3 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都能做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作补语。修饰名词主语的副词有“就、仅仅、仅、 只、光、单、淡淡、几乎”等。 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等在省略句中可以 单说。 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如“越说越快” “有说有笑”“没有(没) 。 ”既是动词又是副词,否 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否定动作或性状存在时是副词。 “白、老、净、怪”等词修饰名词 时是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相似处都是表示时间又可以作状语,但是副词不能作主语、宾语、 定语,而时间名词可以。介词与动词

5、一是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而介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只能构成介宾短语之后做谓语的连带成份。比如: 例:在真理在人民一边(在是动词单独做谓语) 在黑板上写字(在是介词,与黑板上构成介宾短语做写的状语) 二是动词可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到: 到北京了。到了北京了。 (动词) 到北京去。不能在“到”后加“了”。到了北京去。(介词) 副词与形容词(1)形容词可以以同样的意义做谓语,可以再加程度副词,有时还可做补语,副词不能。如:A事情的发生很偶然?B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了。A中的偶然不能换成偶尔。B中的突然不能换成忽然。可见,偶尔、忽然是副词,偶然、突然是形容词。 (2)形容词还可以以同样的意义修饰

6、各词,副词不能。例:c突然事件,d必然结果。其中的突然不能换成忽然,必然不能换成“必定”或“必须”等。 (3)“白、老、净、怪、偏、直、硬”等,虽然既可做谓语义可做定语,也可做状语,但它们做谓语或定语时同做状语时,不能保持意义上的一致,试比较:“白的墙”和“白跑一趟”,“黄瓜老了”和“他老跑北京”,“道路很直”和“眼皮直跳”。不难看出,每组词语中的两个“白”或两个“老”、“直”等,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它们只是采用了同样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而已,可见,放在动词和形容词前的“白、老、净、怪、偏、直、硬”等是副词。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 。 拟声词模拟声音时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音响

7、效果,能是语言具体、形象,给人以如临其境的实感。 拟声词不是虚词的原因:拟声词能做句法成分和读例句,不应归入虚词。 拟声词不是形容词的原因:拟声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又能作独立语。助词 助词的意义: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2 助词的种类: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定语后用“的”状语后用“地”补 语前用“得” 。 4 动态助词 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动态不是表示时间 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时间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动态又

8、叫“体”或“情貌”。动词常用重叠式或 者后面带动量、时量补语。 5 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比况短语经常跟动词“好 像”配合使用。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连谓句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连谓句。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双宾句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 特点: 动词要有“给出”“取进”“询问”“称说”等意义; 近宾语一般指人,远宾语一般指事物,也可指人; 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指物宾语提前,宾语离位后不再是双宾 句。存现句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

9、、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是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一 种特定句式,分为存在句、出现句和消失句。大都可分为三段:前段叫处所段;中段叫动作段; 后段叫存现宾语段。“被”字句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 ”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 句。 构成和应用条件: 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动词后面躲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果指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 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等状语; 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 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名词谓语句:名词语一般不能作谓语,只有在以下四个条件限制下才能充当谓语 A. 只能是肯定句,不能是否定句; B. 一般只能是口语,不能是书面语句

10、式; C. 只能是短句,不能是长句; D. 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数量等的口语短语。形容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主谓短语的主语称为小主语, 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 B. 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 C. 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 D. 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E. 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等,大主语如果加上介词就变成句首状语 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或句法成分没有

11、结构关系,即不互为句 法成分,但又是表达上有作用的成分,这种没有配对成分的特殊成分叫做独立语。是在句内 独立于别的句法成分之外。 2 分类: 插入语:使句子表意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A 表示肯定或强调的口气,表明说话者那种不容置疑的态度毫无疑问、不用说、尤其 是、主要是、特别是 B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口气比较委婉,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不作完全的肯定,留 有重新考虑的余地。看来、看样子、说不定、算起来、充其量、少说一点 C 表示消息来源听说、据说 D 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明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 的事情,有承上启下的作

12、用总之 E 表示注释、补充、举例也就是、包括、正如 F 表示对语意的附带说明严格地说、一般地说、不瞒你说、说句笑话 称呼语 感叹语 拟声语 第六节 单句 句型是根据结构分出来的类,句类是根据全句语气分出来的类。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单句 和复句。单句是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意思的语言单位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语法成 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 从复句的关联词语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关联词 语来表示,这种方法叫关联法;有时不用或不能用关联词语 表示,这种叫意合法。口语中多用意合法,书面语多用关联法。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可分为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五小类。 根据结构层次多少划分, 复句可以分为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