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966169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要求】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了解中国古代基本的土地制度;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注意图片)石器时代(春秋战国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开始、汉以后成主要);西汉:赵过耦犁(二牛三人);耧车(播种)隋唐:曲辕犁(江南地区、为后世沿用)2、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古代中国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都江堰(李冰)、农业灌溉工具三国曹魏:翻车(人力)唐:筒车(水力)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中国古代基本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奴隶社会

2、:西周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是西周宗法制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商鞅变法法律上确立,延续2000多年),包括国家所有(均田制)、地主所有、农民所有,以地主的私有为主。4、古代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精耕细作(4个特点)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的增多)。基本特点4个(见上),此外还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精耕细作,生产积极性高)和交纳赋

3、税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测试要求】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主导地位,代表古代手工业水平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世界领先2、冶金业、青铜冶铸:中国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如: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冶铁炼钢:A、西周晚期已有铁器;B、(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C、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D、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采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E、南北朝,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F、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

4、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冶铁技术提高,铁器在农业、手工业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3、制瓷业(中国是瓷器故乡)、商朝原始瓷器;、东汉成熟青瓷;、北朝成熟白瓷;、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南方青瓷越窑;北方白瓷邢窑);瓷器开始出口;、宋代:大放异彩,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明);粉彩瓷(清)、珐琅彩(清);接受洋人订单,外销更大。、瓷都:江西景德镇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测试要求】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与商帮;理解“重农抑商”;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市”的形成与发展、宋以前,城市中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

5、或“市长”对经营时间、地点进行严格管理;、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官府放松监管(不是不管);城郊、乡村的“草市”更普遍;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商帮、主要商业城市A、城市的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B、重要城市: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新城市(扬一益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发展,出现广州、泉州等城市、著名商帮(明清时期出现)“徽商”和“晋商”(关注商帮的经商理念:诚信、节约、勤劳等)3、重农抑商、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不是禁止)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根本出发点):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把人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百姓基本温饱及赋役征派、地

6、租征收,稳定政局)、影响:A、重农是农业社会的必然,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B、抑商:a、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解决温饱;保证赋役征派、地租征收,稳定政局b、消极(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的革新(阻碍了工业文明的进程),导致落后于西方。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其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商品经济将居于主导地位。4、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含义:A、海禁: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

7、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外贸只能官方主持。B、闭关锁国:清王朝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同时愚昧地认为天朝大国无需外贸,只留广州十三行统一外贸。(是限制,并非禁绝)、影响:A、消极: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阻断了向西方学习的通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B、积极: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测试要求】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

8、历史背景;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天津等地,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不平衡。、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在两半社会(此特点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充分,力量小,革命性、妥协性双重性2、产生的背景(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

9、场、资金等)、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的诱导、外商利润的刺激、地主商人官僚开始私人投资创办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发展状况:初步发展、表现:资本额、企业数增加、规模扩大。(苏纶纱厂)、原因:A、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原因)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121949年)【测试要求】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民国初期(一战

10、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短暂的春天”)、原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中华民国的建立和鼓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C、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客观、最主要)、发展概况: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南张北周,荣氏兄弟)、启示: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9271936年)、发展状况:迅速发展、原因:南京国民政府

11、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抗战时期:A、状况:遭受严重的摧残B、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压榨、解放战争时期A、状况:陷入困境。B、原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制;繁重的捐税负担;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的战乱等。4、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状况:获得新生;然后消亡、原因:建国初的恢复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后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5、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上:是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但长期不是主导经济)政治上:促进资产阶级的诞生与壮大,推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

12、起;促进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共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基;思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冲击和动摇着封建儒学的正统地位;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等的变迁和进步总之:推动了中国 社会近代化 的进程。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的十年)【测试要求】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9531957年)、重要企业A、代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B、意义:初步

13、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或方式: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公私合营、和平赎买(创举);B、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3、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今后中国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前提: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今后工作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

14、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测试要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历史意义、党史上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测试要求】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给农民

15、经营使用。、首先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自发-试点-中央肯定-全国推广)、影响: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主要内容: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B、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C、分配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D、十四大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制度创新。、作用: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从农村到城市:先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从调整到创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是进行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然后是产权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