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63716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上皮、结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上皮组织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性1、细胞多,细胞外基质少,成膜状;2、有极性polarity,分游离面和基底面;3、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血管提供,透过基膜渗入4、具保护、分泌和吸收等功能。二、上皮组织的分类1、被覆上皮:于体表,或体内管、腔、囊内表面。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2、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构成腺。3、特殊类型:肌上皮细胞、感觉上皮细胞。三、被覆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 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其它:肺泡和肾小囊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男性生殖管

2、道等。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 复层上皮 角化的:皮肤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1、单层扁平上皮(单层鳞状上皮)形态:细胞扁平、多边形,锯齿状,含核部位稍厚,核圆居中。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物质通透,减少器官间磨擦。2、单层立方上皮形态: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特点:可执行分泌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形态:细胞柱状(侧面观)或多边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特点:可执行分泌功能 。分布特点 在小肠腔面的:纹状缘或称刷状缘、杯状细胞(属单细胞腺,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分布在子宫和输卵管

3、腔面的游离面具有纤毛,亦称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形成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 。所有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底膜,核参差不齐。分布特点 在输精管和附睾管上,无杯状细胞,游离面也无纤毛。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5、复层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形态:多层细胞,表层扁平鳞片状,基底层矮柱状,为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中间层多边形。特点: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再生修复能力强。 6、复层柱状上皮形态:浅层细胞呈柱状,深层细胞多边形7、变移上皮(移行上皮) 形态:壳层、盖细胞特点:复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

4、收缩与扩张状态而变化。 四、腺上皮和腺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细胞的分泌物:酶类、粘液和激素等。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一)腺的发生与分类发生:起源于胚胎期原始上皮。 分类 外分泌腺:汗腺、乳腺、唾液腺 内分泌腺:甲状腺、垂体、肾上腺 (二)外分泌腺的结构与分类1、组成 分泌部(腺泡):由单层细胞围成,中央为腺腔。 导管:由单层上皮或复层上皮围成。 2、分类 按形态分类: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线、复管泡状腺 胺分泌部分:浆液性腺(腮腺)、粘液性腺(十二指肠腺)、混合性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腺细胞类型1、蛋白质分泌细胞(浆液细胞)LM:锥体形,基底部嗜碱性,顶

5、部含嗜酸性酶原颗粒,核圆近基底部或中央。EM:基底部rER发达,核上方Golgi复合体和分泌颗粒丰富功能:主要分泌酶类。受自主神经和激素调节2、糖蛋白分泌细胞(黏液细胞)LM:锥体形,大部分胞质为粘原颗粒,呈空泡状,核扁圆位于基底部。EM:基底部rER、游离核糖体较多,核上方Golgi复合体、粗大的黏原颗粒丰富。功能:分泌糖蛋白(粘蛋白),与水结合成粘液。3、类固醇分泌细胞LM:园形或多边形,细小脂滴多,核圆于中央。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较少,滑面内质网发达,核周高尔基复合体丰富,线粒体管状嵴。功能:为内分泌细胞。分泌类固醇激素。4、肽分泌细胞LM:园形或多边形,色浅。基部多分泌颗粒,又

6、称基底颗粒细胞。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较少,滑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发达。功能:为内分泌细胞,属APUD系。分泌胺或肽激素。五、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基本类型紧密连接侧 面 中间连接桥粒 缝隙连接基膜基底面 质膜内褶 半桥粒细胞衣游离面 微绒毛纤毛(一)游离面1、细胞衣形态: EM观察, 在上皮细胞的表面覆盖有一层茸样的物质。化学成分:糖蛋白和糖脂伸出的糖链。功能: 粘着、保护、消化吸收和物质识别等。2、微绒毛形态: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100nm。成纹状缘或刷状缘。结构:胞质中有微丝。微丝上端附于微绒毛顶部,下端附于胞质中的终末网terminal web。作用:增大细胞表面

7、积,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3、纤毛形态: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突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大小:一般长5-10m,直径300-500nm。结构:EM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十2结构)。二连管的一侧伸出两条动力蛋白臂,具有ATP酶活性功能:摆动。 (二)侧面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位置:细胞侧面顶端。结构:相邻细胞膜间断点状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蛋白颗粒构成的线性结构环绕细胞(封闭索), 与相邻细胞对接,封闭细胞间隙观察方法:冰冻蚀刻法功能: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2、中间连接(粘着小带)位置:紧密连接下方。结构:细胞间隙内有低电子密度丝状物,胞

8、质侧有薄层致密物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功能: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3、桥粒(粘着斑)结构:斑块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其上有张力丝(中间丝)附着,并折成袢状返回胞质。功能:像铆钉般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在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结构:细胞间隙为2 3nm,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 功能:小分子物质(1500D,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离子、cAMP等信息

9、分子等)可通过,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故又称通讯连接。在钙离子和其他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和闭合。5、连接复合体上述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三)基底面1、基膜位置: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交界处的薄膜。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EM:透明层:纤维粘连蛋白胞外部分。 致密层:无定形基质,上皮细胞分泌。(透明层和致密层合称基板)网板:网状纤维+基质, 成纤维细胞产生。组成:糖蛋白,由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等构成。功能:支持、连接和固着; 半透膜, 利于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信号传导等。

10、在毛细血管内皮下、肌细胞和某些神经胶质细胞周围基膜仅由基板构成。2、质膜内褶 来源: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折向胞质形成,与细胞基底面垂直的内褶。常见于肾小管。LM:基底纵纹。EM:内褶间有与其平行的长线粒体。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利于水和电解质物质转运。3、半桥粒位置: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结构: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侧也有桥粒斑,有角蛋白丝附着并成袢状折返回胞质。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一、结缔组织的一般特性 1、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基质、纤维、组织液)多;2、无极性,细胞散在分布;3、分布广泛;4、具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5、均由胚胎时

11、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二、结缔组织的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血液、淋巴 脂肪组织软骨、骨 网状组织(广义) (狭义)间充质 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构成;细胞星状,以突起连成网;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分化低,为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血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成体的结缔组织内量少。三、疏松结缔组织: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特点: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亦称蜂窝组织。分布:广泛,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具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功能。(一)细胞组成包括: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1、成纤维细胞

12、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 LM: 多突起。核大、胞质较丰富,弱嗜碱性; EM:含丰富粗面内质网和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细胞质中无明显分泌颗粒。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分泌多种生长因子 举例:胶原纤维的合成 1)rER合成前胶原蛋白2)GC加入糖基出胞外3)形成原胶原蛋白分子4)重排聚合成胶原原纤维5)糖蛋白粘合成胶原纤维 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嗜酸性。2、浆细胞 LM: 卵圆形,核圆,多偏一侧,异染色质常成粗块状,辐射状分布,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分布: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 位(消化、呼吸管道)及慢性炎症部位。 EM:含大量平行排列的rER,浅

13、染区内有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即抗体antibody3、巨噬细胞 一种免疫细胞,具强大的吞噬能力。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LM:形态随功能状态而改变,活跃者有伪足而形态不规则。核较小,卵圆形或肾形,多为偏心位,着 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 EM: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胞质含大量各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细胞膜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的运动 。 功能 趋化运动 受趋化因子吸引的趋化性特异性吞噬 需要抗体等识别因子趋化作用是巨噬细胞发挥功能的前提吞噬作用 非特异性吞噬 粉尘等直接吞噬分泌

14、功能 溶菌酶、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 捕捉、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巨噬细胞处理抗原过程:抗原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分子(机体免疫系统能对外来抗原发动攻击);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在溶酶体中保留抗原决定基,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输送到细胞表面,提呈给T 淋巴细胞;故为抗原提呈细胞 4、肥大细胞 LM: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粗大、嗜碱性的分泌颗粒,易溶于水,呈异染性(醛复红染为紫色)。 分布:沿小血管分布,皮肤、消化管、呼吸道较多。 功能:颗粒内含肝素(抗凝血)、组胺、过敏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蛋白多糖,胞质 含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1) 肝素:抗凝血、血管内皮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