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62509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鸿章传读书报告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 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 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梁启超十分欣赏 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 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 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 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

2、而惟弥缝补苴,偷一 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 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着名之大政治 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 而是从史学的角度 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 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 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 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 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 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 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

3、胜利,也由此 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 1894 年的中日甲午 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 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 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 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 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 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 开始走向末路。其二,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 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 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 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 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体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在许多 外交事

4、物的处理上, 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 往往引发了 许多冲突, 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 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 外交为何物。同治九年( 1871 年),天津教案爆发。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 接案处理此事。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 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 梁启超评述道: “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 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 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 从此李鸿章善于 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 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 基本受其操纵。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都任命当 时最善

5、外交的李鸿章出面解决,虽然签署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 约,确保大清江山的暂时稳定,但是屈辱的协议使得大清帝国割地 赔偿而颜面皆失,作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自然难以逃脱国人的责难以 及历史给他的垢耻。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此协 约为李鸿章出访俄国根承慈禧太后默许,为抗衡日本出卖东三省的权 利求得沙俄的保护而与俄国的达成的秘密协议,),俄国公使还到李 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如此的外交结局, 不得不叫人感叹“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就时人议论李鸿章是权臣,而论溯历 史上的权臣事迹。梁公曰:“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国三桓,晋国六 卿,齐之陈田,为

6、千古权臣之巨魁。”,并将历史上的权臣归纳为四 类。第一类为“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 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诲心,是以归公儒术之效,斯固然矣。然亦 贵族柄权之风衰,故非贵族不敢有异志也。”,如张奂、皇甫规等。 第二类则“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如曹操、司马懿、桓温、 刘浴、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第三类“起于布衣, 无所凭籍,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 一时”,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第四类“巧言令色, 献媚人生,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的秦赵高,汉十常侍,唐李林 甫,宋蔡京秦桧、明刘瑾、魏忠贤等。权臣中,人们影响最深的

7、莫过于曹操了,而能贯穿着权臣风格并能延续其精髓的则莫过于司马懿父子。由“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 演绎出另一个有趣的成语“司马家风”。(“司马家风”又叫“典午 家风”,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对“司马家风“和”典午家风“的 解释,“午肖马,典者司也,故旧称司马为典午”,所以两个成语是 相同的意思,只是“典午家风”是从“司马家风”延续而来的。), 司马家风的另一个变种的成语是“典午家风”, 而“典午家风”的继 承却并非是谙知此道的汉人,而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以及鲜卑族的宇 文泰之后人。李鸿章虽三十年于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却没有到成为权臣的地 步,一则虽然权重,但并非手握重权的军纪处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 务衙

8、门大臣,也就是说虽然李鸿章权重,可是并非是清廷重权在手之 重臣。为此梁启超在辨解李鸿章为什么不是近世中国之权臣时,有段文言非常精彩。这段文字基本上勾画出了李鸿章这位北洋通商事务大 臣、直隶总督、肃毅伯大学士的基本面貌。“论者动曰:李鸿章进世中国之权臣也。吾未知论者所谓权臣, 其界说如何。虽然,若以李鸿章比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 夫进世欧美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 则其权固有迥不相侔者。 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 鸿章乃匪弓蹇蹇,无所觊觎 ,斯亦可谓纯臣也矣。而鸿章乃委靡 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矣。”“界说”是定义的意思,“侔”是等同

9、、齐等、相等的意思,蹇 蹇(则是忠正耿直的样子,在这里梁启超既否定世人对李鸿章的“权 臣”的议论, 也肯定了李鸿章弓身求实的为政风格, 同时也一针见血 毫不留情地认为李鸿章并没有根本剔除满清王朝的弊端, 也没能从根 本上改变满清腐败保守没落的政治格局。 当然,过多地强求李鸿章是 难为他了, 作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背景, 又有何人能挽救飘摇之 中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灭亡既是一个朝代消失的历史使然, 也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粱公在李鸿章薨殁后,感叹到:“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 丧其伥,瞽(gu)之失其相”,对满清失去一个能从长远角度看待 世界并能与西方进行外交辞令周旋的李鸿章表示了极大的

10、惋惜。 粱公 所说的“虎伥”到是常见, 字意自然不难解,而“瞽相”两字,则鲜 少使用。“瞽”的解释“无目曰瞽”,就是盲人,相是引导盲人行走 的人。梁公如此描述李鸿章, 可见当时飘摇动荡的大清对李鸿章的依 赖。我们可用“瞽相相依”来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关系, 但 与强调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成语“唇齿相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 借着剿灭捻军的东风, 趁着曾国蕃外交 的失意,而一蹴而就直隶总督,进而迁就五口通商大臣,依其外交的 能力而成为北洋通商大臣, 在清末经历三个皇帝, 在政坛上风云四十 余年而不倒,虽不是内阁军机大臣,但对朝政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李鸿章得意起于外交,但也羞辱殁于外交,而后者,百年后的今 天国人提及大陆台湾问题时无不与之相关, 李文忠于黄泉之下了望人 间,恐怕其也难以瞑目,满清的失误,所有丧权辱国之羞辱,几乎都 压在李鸿章的肩上, 为此梁启超也为李鸿章而鸣不平。 如此多的灾难, 并非一个人能担当的起,而位于旋涡之中的李鸿章自然也就难逃历史 和后人对他的垢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