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9615365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学习目的】.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调的“无乃与”和表达反问语调的“何(以)为”。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方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3理解课文大意,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种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她毕生环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她

2、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顿“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她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毕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思想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级别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品德:“温、良、恭、俭、让”

3、(“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挥霍的;“让”是忍让和谐的、理性的。)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她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 孟子大学 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涉及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步,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3

4、、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在动乱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裔季孙、孟孙、叔孙三人们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人们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她要讨伐颛臾的因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紧张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自学导航】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颛臾( )( ) 社稷( ) 虎兕( ) 柙( ) 椟( ) 干戈( ) 固而近于费(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

5、( )( )(4)固而近于费 (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 )(7)无乃尔是过与 ( )【文本研习】1、 阅读第一段,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文中她说了哪些理由? 、阅读第二段,冉有在教师的质问下,把责任推到了季氏身上,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是用什么措施驳斥的? 3、阅读第三段,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她的治国安邦的思想是什么?(可从文中找出原句) 4、 归纳从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或熟语。 【巩固练习】1、 古今异义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 今义: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 今义: 昔者先王觉得东蒙主古义: 今义: 2、词类活

6、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而不能来也 后世必为子孙忧 、一词多义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虎兕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中 ( )相则将焉用彼相矣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过无乃尔是过与 ( )且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 )过犹不及 ( )是是社稷之臣也 ( )无乃尔是过与 ( )、特殊句式何以伐为 ( )无乃尔是过与 ( )是社稷之臣也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龟玉毁于椟中 ( ) 【拓展延伸】论语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

7、兄弟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广阔,可以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她相伴。)礼之用,和为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季氏将伐颛臾(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Zhny ) 社稷( ) 虎兕 (s ) 柙 (xi) 椟 (d ) 干戈( ) 固而近于费(f旧读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

8、: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怪)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干就:居,充任列:职位 止:不去,不担任)4、固而近于费固:(城郭)结实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紧张)7、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调词)【文本研习】1、 第一段中她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觉得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这些理由从三个层次来论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第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已经臣服于你,是你的附属国了,不当伐。2、 先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再作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后设比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白对内发明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