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959040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藏东巨变六十载团结奋斗谱新篇今年是昌都解放 60 周年。 60 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昌都进行了著名的昌都战役,揭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书写了昌都历史前进的新篇章。 60 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昌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各 项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新昌都巍然屹立在西藏东部。 在纪念昌都解放 60 周年之际, 回顾总结昌都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 认识这 60 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 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昌都社会进 步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昌都,我们的家园昌都地处

2、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 带,位于西藏、 四川、 青海、 云南四省 (区)交界的咽喉部位, 是连接藏、川、青、滇的交通枢纽,是西藏的东大门和康区 腹心区域,素有“西藏门户”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 战略地位。昌都地区是青藏高原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 全地区幅员 10.86 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高谷深,地形复杂,道路艰险,人口居住高度分散。 现辖 11 个县, 138 个乡镇, 1119 个行政村、 23 个居委会, 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 21 个民族,人口 641784 人,其 中藏族占 95,农牧区人口为 570477 人。国道 317

3、线、318 线和省道 303、302 线横跨东西,国道 214 线纵贯南北,公 路总里程 9164 公里。 1995 年建成的邦达机场,开通有昌都 至成都、昌都至拉萨两条航线。全地区现有耕地面积 4.72万公顷,天然草场面积 540 万 公顷,林地面积 375 万公顷,经济林木、药材、各种野生菌 种类较多。昌都地区矿产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 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铬等近百个,现已探明储量的矿 产达 37 种,矿产地 96 处,有大型矿床 23 处,中型矿床 24 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达 771 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 达 4046 万千瓦。昌都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 魅

4、力,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2009 年,全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57.9 亿元,同比增长 17.8,其中: 一、二、三产总值分别完成 14.03 亿元、 22.15 亿元和 21.7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2、 35.5和 0.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144 元,增长 11.1: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完成 2.78 亿元,增长 21.2。昌都, 60 年的深刻变化60 年岁月沧桑, 60 年翻天覆地。昌都解放 6。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 各族人民,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及各对口援昌省市企业的大力帮助,化作加快经济发展

5、、 促进和谐稳定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一加强、两促进”的 历史任务,不断深化发展思路,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 得了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60 年来,昌都地区各行各业取得了 显著成就,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一的计划经济发 展为现代工业、农牧业及第三产业等并举的多元化市场经济, 进入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 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57.9 亿元, 比 1990 年增长 11.9 倍 (按现价 );第一产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 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 21.96 亿元、7.02 亿元、51.5 亿元, 第一产业总产值比

6、1958年增长 68倍、比 1965年增长了 769.6 倍;财政收入达 2.78亿元,比 1958 年增长 103.9倍。中国 第二大铜矿一一玉龙铜矿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程即将启 动;“三江”水资源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国啤酒知名 品牌一一华润雪花啤酒进驻昌都,易拉罐生产线正式投产; 培育和扶持芒康县绿野食品公司等地区级龙头企业 3 家,农 牧业特色产业已覆盖全地区 11 县,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交 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 9164 公里, 其中黑色路面达到 723 公里,大部分乡 (镇 )通公路,建制村 公路通达率为 72.5,基本改变了昔日运输靠人背畜驮、交 通靠骡马

7、驿道的落后状况; 1995 年建成的邦达机场, 开通有 昌都至成都、至拉萨的航线,是进出藏便捷的空中走廊,原 来相对封闭的昌都与祖国内地紧紧相连。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昌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 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9 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3144 元,比 1978 年增长 35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659 元,比 2005 年增长 0.6 倍。牦牛产业带、阿旺绵羊产业带、 山羊产业带、城郊奶源及蔬菜产业带初步建立,农牧业区域 化布局日趋显现。青稞食品、青稞酒、葡萄酒、荞麦白酒等 日渐畅销;高原马铃薯、油菜、藏

8、鸡、藏猪等特色农畜产品 饮誉藏东;“三江”干热河谷林果基地有序发展; 11 县蔬菜 基地全面建成;地县乡三级防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农牧业特 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 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我们大力实施以 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 2009 年底,共完成 45752 户农牧民安居工程、 1131 个村级组织活 动场所和 102 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任务, 30 余万农牧民住进 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区水、电、路、邮、广播电视、通 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共有 40.23 万农

9、牧民用上 安全饮水, 24.68 万农牧民用上了电,农牧区人口用电率达 到 49.78 ,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脑等进入了寻 常百姓家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前的昌都 没有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学校,自 1951 年西藏第一所现代意 义的学校一昌都小学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从过去的贵族僧侣 教育初步发展成现代民族教育,从过去只有极少数特殊人群 享受的教育发展到广大农牧民子女普遍享受“三包”政策和 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教育。截止 2009 年底,全地区各级各 类学校共有 529所,各级各类在校生达到 107626 人。小学、 初中、高中就学率分别达到 98.23、 90.58、 26.1。医疗卫生成效显著。 1950 年全地区没有一所医院, 仅有 少数僧医及零星的民问藏医,劳动人民生病后无医无药。经 过 60 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地县乡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藏、 中、西医并举的医疗体系,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时的 35.5 岁增加到 67 岁,人口由 1959 年的 25.48 万 (含察隅县 )增加到 64.18 万。农牧区医疗制度覆 盖面达 100,补助标准达每人每年 180 元。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有序有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