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9589346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三)施工水准点施工水准点是用来直接测设建筑物高程的。为了测设方便和减少误差,施工水准点应靠近建筑物。此外,由于设计建筑物常以底层室内地坪高0 标高为高程起算点,为了施工引测方便,常在建筑物内部或附近测设0 水准点。 0 水准点的位置,一般选在稳定的建筑物墙、脚的侧面,用红漆绘成顶为水平线的“”形,其顶端表示0 位置。任务二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民用建筑是指住宅、医院、办公楼和学校等,民用建筑工地测量就是按照设计要求,配合施工进展,将民用建筑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设出来。民用建筑的类型、结构和层数各不相同,因而施工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施工测量的过程基本一样,主要包括建筑物定位、细部轴线放

2、样、基础施工测量和墙体施工测量等。进行施工测量前,应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一、施工测量前准备工作1. 熟悉图纸设计图纸是施工测量的主要依据,测设前应充分熟悉各种有关的设计图纸,以便了解施工建筑物与相邻地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内部尺寸关系,准确无误地获取测设工作所需要的各种定位数据。2. 现场踏勘为了解施工现场上地物、地貌以及现有测量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应进行现场踏勘,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测设方案。3. 确定测设方案和准备测设数据在熟悉设计图纸、掌握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条件和实际情况,拟定测设方案。测设方案包括测设方法、测设步骤、采用的仪器工具、精度要求、时间安排等。在每次现场

3、测设之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准备好相应的测设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检核,需要时还可绘出测设略图,把测设数据标注在略图上,使现场测设时更方便快速,并减少出错的可能。二、建筑物定位和放线(一)建筑物定位8工程测量建筑物四周外廓主要轴线的交点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面上的位置,称为定位点或角点,建筑物的定位就是根据设计条件,将这些轴线交点测设到地面上,作为细部轴线放线和基础放线的依据。由于设计条件和现场条件不同,建筑物的定位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定位方法。1. 根据控制点定位如果待定位建筑物的定位点设计坐标是已知的,且附近有高级控制点可供利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

4、或距离交会法来测设定位点。在这三种方法中极坐标法适用性最强,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定位方法。2. 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基线定位如果待定位建筑物的定位点设计坐标是已知的,且建筑场地设有建筑方格网或建筑红线,可利用直角坐标法测设定位点。用直角坐标法测设点位,所需测设数据的计算较为方便,在用经纬仪和钢尺实地测设时,建筑物总尺寸和四大角的精度容易控制和检核。3. 根据与原有建筑物和道路的关系定位如果设计图上只给出新建筑物与附近原有建筑物或道路的相互关系,而没有提供建筑物定位点的坐标,周围又没有测量控制点、建筑方格网和建筑基线可供利用,可根据原有建筑物的边线或道路中心线,将新建筑物的定位点测设出来。具体测设方

5、法随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过程是一致的,即:在现场先找出原有建筑物的边线或道路中心线;再用经纬仪和钢尺将其延长、平移、旋转或相交,得到新建筑物的一条轴线;然后根据这条定位轴线,用经纬仪测设角度(一般是直角),用钢尺测设长度,得到其他定位轴线或定位点,最后检核 4 个大角和 4 条定位轴线长度是否与设计值一致。下面分两种情况说明具体测没的方法。1)根据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定位如图9.5 ( a)所示,拟建建筑物的外墙边线与原有建筑的外墙边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两栋建筑物的间距为 10 m ,拟建建筑物四周长轴为为 0.12 m ,可按下述方法测设其 4 个轴线交点。40 m ,短轴为18 m ,

6、轴线与外墙边线间距( 1)沿原有建筑物的两侧外墙拉线,用钢尺顺线从墙角往外量一段较短的距离(这里设为 2 m ),在地面上定出 Tl 和 T2 两个点, Tl 和 T2 的连线即为原有建筑物的平行线。( 2)在Tl 点安置经纬仪,照准T 2 点;用钢尺从T2 点沿视线方向量(10 0.12 ) m,在地面上定出T3 点;再从T3 点沿视线方向量40 m ,在地面上定出T4点;T3和T4 的连线即为拟建建筑物的平行线,其长度等于长轴尺寸。9( a)( b )图9.5根据已有建筑物的关系定位( 3)在T3 点安置经纬仪,照准T4 点;逆时针测设90 ,在视线方向上量(2 0.12 ) m,在地面上

7、定出P1 点;再从P1 点沿视线方向量18 m ,在地面上定出P4 点。同理,在T4 点安置经纬仪,照T3 点;顺时针测设90 ,在视线方向上量(2 0.12 ) m,在地面上定出P2 点;再从P 2 点沿视线方向量18 m ,在地面上定出P3 点。则P1 点、 P2 点、 P3 点和P4 点即为拟建建筑物的4 个定位轴线点。( 4)在Pl 点、 P 2 点、 P 3 点和P 4 点上安置经纬仪,检核4 个大角是否为90 ,用钢尺量4条轴线的长度,检核长轴是否为40 m ,短轴是否为18 m 。如果是如图9.5 ( b)所示的情况,则在得到原有建筑物的平行线并延长到T3 点后在T3点测设90

8、并量距,定出Pl 点和P 2 点,得到拟建建筑物的一条长轴;再分别在P 1 和P2 点测设90并量距,定出另一条长轴上的P4 点和P 3 点。注意不能先定短轴的两个点(例如P 1 点和 P 4 点,再在这两个点上设站测设另一条短轴上的两个点(例如P2 点和P 3 点),否则误差容易超限。2)根据与原有道路的关系定位本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类似,在此就不再赘述。(二)建筑物放线建筑物的放线,是指根据现场已测设好的建筑物定位点,详细测设其他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并将其延长到安全的地方做好标志。然后以细部轴线为依据,按基础宽度和放坡要求用白灰撒出基础开挖边线。1. 测设细部轴线交点如图9.6 所示, A 轴、

9、 E 轴、轴和轴是建筑物的四条外墙主轴线,其交点A1 、 A 7 、El 和 E7 ,是建筑物的定位点,这些定位点已在地面上测设完毕并打好桩点,现欲测设次要轴线与主轴线的支点。10工程测量图9.6测设细部轴线交点(单位:m)在 A 1 点安置经纬仪,照准定向点,把钢尺的零端对准Al点,沿视线方向拉钢尺,在钢尺上读数等于轴和轴间距(4.2 m )的地方打下木桩,打的过程中要经常用仪器检查桩顶是否偏离视线方向,并不时拉一下钢尺,看钢尺读数是否还在桩顶上,如有偏移要及时调整。打好桩后,用经纬仪视线指挥在桩顶上画一条纵线,再拉好钢尺,在读数等于轴间距处画一条横线,两线交点即A 轴与轴的交点A2 。在测

10、设A 轴与轴的交点A3 时,方法向上。注意仍然要将钢尺的零端对准A 1 点,并沿视线方向拉钢尺,而钢尺读数应为轴和轴间距( 8.4 m ),这种做法可以减小钢尺对点误差,避免轴线总长度增长或缩短。如此依次测设 A 轴与其他有关轴线的交点。测设完最后一个交点后,用钢尺检查各相邻轴线桩的间距是否等于设计值,误差应小于 l/3 000 。测设完 A 轴上的轴线点后,用同样的方法测设 E 轴、轴和轴上的轴线点。如果建筑物尺寸较小,也可用拉细线绳的方法代替经纬仪定线,然后沿细线绳拉钢尺量距。此时要注意细线绳不要碰到物体,风大时也不宜作业。2.引测轴线在基槽或基坑开挖时,定位桩和细部轴线桩均会被挖掉,为了

11、使开挖后各阶段施工能准确地恢复各轴线位置,应把各轴线延长到开挖范围以外的地方并做好标志,这个工作称为引测轴线,具体有设置龙门板和轴线控制桩两种形式。1)龙门板法( 1)如图9.7 所示,在建筑物四角和中间隔墙的两端,距基槽边线约2 m 以外,牢固地埋设大木桩,称为龙门桩,并使桩的一侧平行于基槽。( 2)根据附近水准点,用水准仪将 0.000 标高测设在每个龙门柱的外侧上,并画出横线标志。( 3)在相邻两龙门桩上钉设木板,称为龙门板,龙门板的上沿应和龙门桩上0.000 标高的横线对齐,使龙门板的顶面标高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标高为0.000 ,龙门板顶面标高的误差应在 5 mm 以内。( 4)根据

12、轴线桩,用经纬仪将各轴线投测到龙门板的顶面,并钉上小钉作为轴线标志,称为轴线钉,投测误差应在5 mm 以内。 对小型的建筑物,也可用拉细线绳的方法延长轴线,11再钉上轴线钉。图 9.7 龙门桩与龙门板( 5)用钢尺沿龙门板顶面检查轴线钉的间距,其相对误差不应超过1/3 000 。恢复轴线时,将经纬仪安置在一个轴线钉上方,照准相应的另一个轴线钉,其视线即为轴线方向,往下转动望远镜,便可将轴线投测到基槽或基坑内。也可用白线将相对的两个轴线钉连接起来、借助于垂球,将轴线投测到基槽或基坑内。2)轴线控制桩法由于龙门板需要较多木料,而且占用场地,使用机械开挖时容易被破坏,因此也可以在基槽或基坑外各轴线的延长线上测设轴线控制桩,作为以后恢复轴线的依据。即使采用了龙门板、 为了防止被碰动, 对主要轴线也应测设轴线控制桩。 轴线控制桩一般设在开挖边线 4 m 以外的地方,并用水泥砂浆加固。最好是附近有固定建筑物和构筑物,这时应将轴线投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