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9585721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招教育学各知识点整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的分配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 教育性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影响民主进程二、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1) 文化的水平和性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性质;(2)文化的内容影响着教育的内容的选择;(3)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M2. 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 2)选择和整理文化(3)交

3、流和融合文化( 4)更新和创造文化三、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四、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启示: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启示:重视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度。(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受教育者发展的关键期,为他们做好接受某一方面教育和学习的准备,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启示: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

4、是直接可见的,有些确实隐含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根据人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二)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影响这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5、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五、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影响这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4.人

6、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教好; 3.学校教育能有校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包括积极和消极)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能(推动力量) ;2.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

7、的活动表现出来的;3. 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六、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的独特的功能。七、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八、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点。2.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3.广泛性(连贯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形式多样性和自主性)九、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

8、性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十、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劳动对复杂性和创造性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十一、简述教师素养教师素养:教师旨在养成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十二、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

9、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一)学科知识素养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 热爱教育职业,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的素养要求道德素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学科 专业素养 : 1.扎实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 ;3.广泛的文化素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1.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2. 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

10、积极的进取精神3. 心胸开阔,善于合作,兼容并包十三、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十四、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

11、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师生关系的意义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3. 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4. 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负有更主要的责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十五、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观。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十六、简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

12、儿童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 课程理论十七、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有哪些?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十八、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1.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2. 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3. 强调终身教

13、育的基础。4. 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5.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十九、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与课程评价的特点。1.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2.现代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评价理念1.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 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性;3.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 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 重视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二十、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十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2、教学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