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94791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汇编 提 要:元明易代虽以统治族群变更为表征,却催生了大批汉族元遗民。本文通过勾稽诗文集中的零散史料,归纳北投元廷、遁迹僧道、力绝征辟、拒奉明廷正朔等几种汉族元遗民常见的行为方式,以展示这一群体的整体样貌。元遗民的广泛存在,致使朱明新政权面临政治合法性困境。明初许多重要史事的缘起,诸如修纂官史曲讳元季史事、制定酷法强制士人出仕、整肃民间礼俗等,均须在这一背景下才可得到恰当的解释。 关键词:元明之际;汉族元遗民;“君臣大义”;“华夷之辨”;政治合法性提 要:元明易代虽以统治族群变更为表征,却催生了大批汉族元遗民。本文通过勾稽诗文集中的零散史料,归纳北投元廷、遁迹僧道、力绝征辟

2、、拒奉明廷正朔等几种汉族元遗民常见的行为方式,以展示这一群体的整体样貌。元遗民的广泛存在,致使朱明新政权面临政治合法性困境。明初许多重要史事的缘起,诸如修纂官史曲讳元季史事、制定酷法强制士人出仕、整肃民间礼俗等,均须在这一背景下才可得到恰当的解释。 关键词:元明之际;汉族元遗民;“君臣大义”;“华夷之辨”;政治合法性提 要:元明易代虽以统治族群变更为表征,却催生了大批汉族元遗民。本文通过勾稽诗文集中的零散史料,归纳北投元廷、遁迹僧道、力绝征辟、拒奉明廷正朔等几种汉族元遗民常见的行为方式,以展示这一群体的整体样貌。元遗民的广泛存在,致使朱明新政权面临政治合法性困境。明初许多重要史事的缘起,诸如修

3、纂官史曲讳元季史事、制定酷法强制士人出仕、整肃民间礼俗等,均须在这一背景下才可得到恰当的解释。 关键词:元明之际;汉族元遗民;“君臣大义”;“华夷之辨”;政治合法性 所谓“遗民”,是指在王朝易代之际因忠于胜国而拒不认同新朝的人士,这是宋代以降王朝更革之时常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蒙元是由汉化甚浅的草原民族,通过残酷的暴力征服建立的帝国;然而当元祚倾覆、朱明立国之后,不仅曾在蒙元享受特权的蒙古、色目人追怀胜国,即便曾经深受歧视的汉人与南人,甘愿为蒙古王朝守节终老者,亦甚为多见。由元入明、由“夷”入“夏”,何以造就了众多的汉族元遗民?“君臣大义”与“华夷之辨”是传统儒学的两大基本命题,为异族君主守节的

4、汉族遗民,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抉择取舍?这些都是元明易代之际,值得探究*问题。因为史料的畸零、以及后人元明易代“华夏重光”的读史预设,“元遗民”这一特殊文化现象被长久湮没,缺乏系统细致的讨论。1上世纪60年代,钱穆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及其续篇两篇长文当中,首次抉发元明之际士人夷夏意识淡漠、明初文臣普遍怀恋蒙元这一“大不如后人读史者想像”*现象;2萧启庆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和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以各族进士为中心两篇论文,对元遗民中蒙古色目人和进士两个特殊群体,进行了专门研究。3然而明初的汉族元遗民,数量远远超过蒙古色目人;元代科举殊不发达,身为遗民者,亦不以进士为限。明初的元遗民数量众多

5、、身份各异,其怀恋故国、排拒新朝的遗民心绪,或发之于诗文吟咏、或见之于具体行事,有多样的表达方式。然而元明易代史料远不如明清之际丰富,许多遗民言行仅能得其一鳞半爪,难以进行细致的个案探讨。本文试图勾稽诗文中的零星史料,归纳汉族元遗民中较为普遍的行为表达方式,以期大略展示汉族元遗民的整体样貌。 一、北投元廷 早在元末割据混战之时,即有不少士大夫试图逃脱汉族群雄的控制,北上投奔他们奉为正统的蒙元朝廷。虽然非常重视安抚儒士、招纳贤才,但在朱元璋控制的区域,依然有不少士人北奔。婺源人汪同(?1362),曾经组织乡兵抵抗红巾,战功颇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部将邓愈进攻徽州时,设计将其诱捕,汪同

6、“抽刃欲自刺”不得,被迫伪降。至正二十年(1360年),汪同趁领兵出征饶州之机,舍弃在金陵为质的妻子,单骑潜逃。他先往杭州谒见元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又受降元的张士诚之召前往苏州,“见张心不纯”,后又北上中原投奔名将察罕帖木儿,共议收复江南之计。汪同还亲往大都朝觐,元顺帝“御笔褒宠曰江南忠义之士”。1 浙江平阳人陈高(13151367),至正十四年(1354年)举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方国珍占据庆元时,“欲招致之而无从得”。2至正十八年(1358年),打着韩宋红军旗号的朱元璋军队攻克处州,陈高作诗感慨“红巾攻破处州城,多少男儿入虏营”。3不久,平阳陷落,为了逃避朱军的征召网罗,陈高自诡行踪,“

7、弃妻子,往来闽浙间,盖欲人不知其所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浙江全境已尽入朱氏版图,陈高于是冒鲸波之险,“浮海过山东”,前往河南加入元将扩廓帖木儿幕府。陈高在幕府中“论江南之虚实,陈天下之安危”,为扩廓帖木儿规取江南献策。数月之后病死军中,葬礼上前来投奔蒙元的南士“皆来会哭”。4陈高的举动,在当时士人当中影响甚大。著名文学家揭傒斯之子揭汯(13011373)为陈高作墓志铭;名士苏伯衡(13291392)盛赞陈高深明取舍去就,“乡里与有荣耀”,并将其遗文编定成集;而陈氏留在家乡的妻子,亦有好友专门照料。5和陈高有类似经历的,还有著名遗民诗人戴良(13171383)。戴良早年师从黄溍、吴莱

8、等浙东名士,和明初著名文臣宋濂是同乡兼同门。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攻占浙东学术中心金华,戴良与许元、吴沉等儒士均被罗致幕下,受命为朱元璋进讲经史,一个月后又被任命为学官。6然而仕朱并非戴良本意。半年后朱元璋回归金陵,戴良旋即弃官出逃,投奔名义上降元且有“养士”盛名的张士诚。在张氏败亡前夕,戴良又泛海北上,试图和陈高一样经由山东投奔拥兵中原的名将扩廓帖木儿。不过当他抵达山东时,明军北伐也已进入齐鲁。戴良投军无路,只得重新返回江南。7数年后,色目遗民丁鹤年(13351424)在写给戴氏的诗中,有“挟海怀山谒紫宸,拟将忠孝报君亲”之语,8所指即是这段北投扩廓的经历。为躲避明廷征辟,戴良晚年更名隐居四明山中,诗咏每有“黍离、麦秀之遗音”。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终未能逃脱征辟的戴良,在金陵寓舍自戕殉节,死前“犹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