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44805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第三章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通过学习:1、了解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2、掌握地理大发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影响和21世纪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发展趋势。教学任务与目的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 贸易中心的产生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 易中心区 本章内容从历史考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先形成的地区是在欧洲,因此世界贸易中心首先在欧洲形成。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国际贸易中心由区域贸易中心向世界贸易中心发展。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人

2、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的中期驯养动物-乳、肉等生活资料-畜牧业-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且数量较多-交换的发展-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私有制,家庭变化-男性地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谷物成为食物-织布机和青铜器-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生产的增加-劳动力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战俘成为奴隶-奴隶制。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人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的中后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一个人不能进行,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

3、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积累财富-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交换-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土地私有权,土地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富人和穷人。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对外贸易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可供

4、交换的商品并且部落与氏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工,彼此生产不同的产品以进行交换。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奴隶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换,但由于这些交换大多发生在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真正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奴隶制社会:四大文明古国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封建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用于交换的商品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真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东方: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西方: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香槟集市” 当时较为典型的具有全

5、欧洲意义的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这个集市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这个中心就是位于比利时西南部的佛兰德尔、德国北部的汉萨同盟地域和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汉萨同盟德国北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形成了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中心上述地区由于生产力因素未具有真正性质的国际贸易,但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地理大发现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 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

6、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不仅经历了从劳动不从属于资本到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而且经历了劳动从形式上属于资本到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所使用的资本的数量具有决定意义。 一、地理大发现 1 .好望角 2 .“新航路的发现” 3 .“新大陆的发现” 4 .环球航行由于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财富;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航海技术的成熟。使得地理大发现必然发生。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影响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

7、。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主要标志是:1733年英国兰开夏的钟表匠发明了飞梭;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锭越来越多);1769年水利纺纱机的发明和运用(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织布的效率);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

8、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英国仿造成功并大规模的使用;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使得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末和19世纪前半叶的产业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的应用,塑造了真正的国际分工。马克思:一种新的、适用于机器经营主要中心的国际分工,使地球一部分变为主要是进行农业的生产区域,以便把别一部分变为主要是进行工业的生产区域。大国崛起英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地中海的优势失去了欧亚中心的地位,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葡荷成为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9、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影响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机代替人力、蓄力、风力或水力;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数量。生产部门的地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分散到集中的特征。国际经济贸易联系扩大,地域分工开始形成。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原因:18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还不太成熟的产业招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促使各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孕育了新技术的诞生。第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开始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发电机的应用,导致了新能源的使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新的炼钢技术。第二次产业革命

10、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新的冶炼技术、化学和物理学的进步,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又进一阶梯。世界铁路网的修建、电报及电话的应用、海上运输的发达、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生活国际化。国际分工从水平向垂直发展。第二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影响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继英国之后,美德法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的加剧。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资本主义的生产地域体系开始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航天和喷气飞机、电脑和光纤的新能源、新合成材料、新通讯手法、新工作方法,生产力又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次科技革

11、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 四、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世界贸易中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转移的过程,至20世纪初,欧洲西部和美国东北部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国崛起美国、德国本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原因:

12、20世纪6090年代,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发展。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 世界贸易中心区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亚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自然地理条件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 世界贸易中心区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其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0%,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政治、经济体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13、 二、亚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域范围广大 ,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丰富的海洋和陆地资源重要的交通位置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1、亚洲经济增长迅速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盟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均在5%以上,中国达8%以上,亚洲四小龙5-7%。2、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2000年居第七位。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

14、心的经济基础3、科技实力长足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宇航国和第五大原子技术国,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存储芯片、机器人等方面已超过美国。4、产业和产品结构日趋高级化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1、亚太各国都采取对外开放,鼓励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改变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 开放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主要措施有:a、降低关税 b、取消许可证和配额 c、廉价提供土地资源 d、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3、积极推进区域或次区域、密集和非密集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亚太各国经济互补性强这一优势。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国人才5、美国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从大西洋沿岸转向亚洲的太平洋 五、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临的挑战1、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2、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3、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4、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