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9432260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萜类化合物是由个数不等的构成的,表明萜类化合物有着共同的来源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源历来有如下两种观点即和。C5 骨架片段 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下列关于萜类化合物的挥发性叙述错误的是A. 所有非苷类单萜及倍半萜具挥发性B.所有单萜苷及倍半萜苷不具挥发性C.所有非苷类二萜不具挥发性D.所有二萜苷不具挥发性E.所有三萜不具挥发性C 极少数二萜具挥发性,如樟二萜烯存在于樟油高沸点部分。三萜及萜苷均不具挥发 性,非苷类单萜及倍半萜具挥发性。单萜及倍半萜与小分子简单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不同点有A. 挥发性B.脂溶性C.水溶性 D.共水蒸馏性E.旋光性E 非苷类单萜及倍半萜具

2、手性碳,故有旋光性,小分子简单香豆素无手性碳。两者在 AB、C、D 四个方面相同。GPP 衍生而成的臭蚁二醛缩醛衍生物为( ),多具( )及( )结构特点,此类 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其苷元的 C1OH 常与( )成( )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 并可分为( )和( )二大类。环烯醚萜类;半缩醛;环戊烷;glc;苷;环烯醚萜苷;裂环环烯醚萜苷从某中药中提取一化合物,其Molish反应、Trim-Hill试剂及Shear试剂反应均为阳性,遇 酸碱易沉淀及颜色变化,符合此条件的化合物可能为A.黄酮苷B.环烯醚萜苷C. 香豆素苷D.裂环环烯醚萜苷E. 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BDE 环烯醚萜类均符合题中所

3、列条件。某一类化合物,甙键易被水解,能和Shear试剂产生特殊颜色反应,水解过程常产生各种不 同颜色的沉淀,该类化合物可能是:A 强心甙 B 鞣酸甙 C 黄酮甙 D 环烯醚萜甙地黄、玄参等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易变黑,这的因为其中含有A.鞣质酯苷B.环烯醚萜苷C.羟基香豆素苷D.黄酮醇苷B中草药中地黄、玄参、栀子中的主要成分是A.黄酮类B.生物碱 C.皂苷D.香豆素 E.环烯醚萜E列化合物应属于A. 双环单萜D. 环烯醚萜B. 单环单萜E. 倍半萜内酯C. 薁类薁为( )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具有( )负离子骈( )正离子样结构,故不溶 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可溶于60%65%的硫酸或磷酸,能于苦味酸或三

4、硝基苯形成n-络合 物,中药中所含薁类化合物多为( )。非苯型;环戊二烯;环庚三烯;氢化薁在挥发油的高沸点馏份,含有一类可溶于强酸并能和三硝基苯生成兀络合物沉淀的化学成分,该成分可能是:A 草酚酮类 B 奠类 C 环烯醚萜类 D 强心苷类B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中能被65硫酸溶出的成分为C. 含氧化合物类A. 芳香族化合物B. 脂肪族化合物D. 含 S、N 的化合物E. 薁类薁类的性质是A. 可溶于水D. 具有一定的芳香性EB. 可溶于乙醚 C. 有色E.可溶于60%65 %的硫酸BCDE具有抗疟作用的成分是A. 皂苷CB. 黄酮C. 青蒿素 D. 强心苷E. 蒽醌B.易溶于水D.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

5、剂属于萜类性质的是A.多具手性碳C.溶于醇E.具挥发性ACD 大多数萜类化合物都具手性碳,溶于醇及亲脂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只有单萜 和倍半萜具有挥发性。具有挥发性的是A.单萜B.倍半萜C.薁类D.卓酚酮类E.二倍半萜ABCD 单萜和倍半萜具有挥发性,卓酚酮类属单萜、薁类化合物属于倍半萜,且也有 挥发性。某一化学成分能使溴水褪色,能和顺丁烯二酸酐生成晶形加成物,该化合物中具有A 羰基B 共轭双键 C 环外双键 D 环内双键B须经适当加热,方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液的萜所具有的基团或结构是A.内酯B.醇羟基 C.羧基D.糖基E.酚羟基B.CH (CH ) COCH CHO3 2 8 2D. 二者均不可

6、1. 与HC1反应并生成结晶的是2与 Tilden 试剂反应并生成结晶的是3. 与SrCl2反应并生成沉淀的是4. 与NaHSO3反应并生成结晶的是 5与 Girard 试剂反应并生成沉淀的是1A2. AA为a-金合欢烯,有烯键加成性,故1、2题的正确答案为A。3. DSrCl2反应主要用于鉴别邻二酚羟基。4. C双键与羰基皆可与 NaHSO 3加成,故二者皆可反应。5. BB为癸酰乙醛,含醛基可与Girard试剂反应。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A.水提取醇沉淀法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D.水蒸汽蒸馏法E.升华法 C 内酯类成分在碱水加热开环成盐溶于水被提取

7、出来,放冷后加酸环合成原内酯又难 溶于水沉淀,与其它成分分离。其它四种方法均不适合。以色谱法去除萜苷粗提物中的水溶性杂质,首选固定相是A.氧化铝B.硅胶C. 阳离子交换树脂D. 阴离子交换树脂E. 大孔吸附树脂E大孔吸附树脂在水中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适合去除萜苷中的水溶性杂质A、B适 合吸附脂溶性成分,C、E适合交换离子型化合物色谱法分离萜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吸附剂是A.硅胶B.酸性氧化铝C.碱性氧化铝D.葡聚糖凝胶E.聚酰胺A硅胶吸附力较强,且对萜类化合物结构无影响。B、C易使萜类化合物结构发生变化, 不适用。E适合分离酚、醌及羧酸等化合物,D价格昂贵,故较少使用CH3COOCH2OO_glc

8、Shear反应,A为环烯醚萜苷呈阳性,B阴性HO硫酸铜反应,B为卓酚酮,可与稀硫酸铜溶液生成绿色结晶,A呈阴性Ehrlich反应,试剂为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A为薁类产生紫色或红色,B呈阴性OOMeMeOOMe2, 4-二硝基苯肼试剂,A为环状的羰基化合物现橙红色,B呈阴性H CH OH2.-OMe三氯化铁反应,A溶液呈蓝或黑色,B呈阴性Molish反应,A产生紫色环,B呈阴性挥发油由( )、( )、( )及( )四类成分组成,其中( )所占比例最大。单萜及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单萜及倍半萜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 )体,不同之处为

9、,挥发油 具( ),可与( )共蒸馏。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 ),滤除析出结晶 的挥发油称( )。液;挥发性;水蒸汽;脑;脱脑油组成挥发油最主要的成分是A. 脂肪族化合物B. 芳香族化合物C. 二萜类D. 二倍半萜类E. 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E列化合物中属于挥发油组成成分的是CCHCHOD.OCH =CH-CH -S-S-CH -CH=CH2222ECH3(CH2)8COCH2CHOABCDE A为柠檬烯(单萜)、B为环桉醇(倍半萜)、C为桂皮醛(简单苯丙素类)、D 为大蒜辣素(其它类化合物)、 E 为癸酰乙醛(脂肪族化合物),均为挥发油组成成分挥发油中主要含有的萜类化合物是A.

10、 单萜B. 倍半萜C. 二萜D. 二倍半萜E. 三萜AB下列关于挥发油性质描述正确的是B.相对密度多小于1D.较强的折光性A.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及浓乙醇C.涂在纸片上留下永久性油迹E多有旋光性ABDE C 为脂肪油的性质,其余均为挥发油的性质挥发油具备的性质A. 难溶于水B. 具挥发性C. 升华性D. 易溶于有机溶剂E. 能水蒸气蒸馏ABDE提取挥发油可采用的方法是A. 水蒸气蒸馏法B. 压榨法C. 吸收法D. 溶剂提取法E. 升华法ABCD水蒸气蒸馏法适合于提取下列化合物中的CHHo-gicDA A为倍半萜,具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B、C、D、E均不具此性质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

11、采用的试剂为A. 亚硫酸氢钠试剂B. 三氯化铁试剂C. 2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A挥发油中含酸性成分应在何部得到 挥发油中含醛类成分应在何部得到 挥发油中含酚性成分应在何部得到 挥发油中其他中性成分可在何部得到 挥发油中含碱性成分可在何部得到挥发油(乙醚液)1% HCI水层碱化”乙醚萃取乙醚液5% NaHC03乙醚液A乙醚液ED5% NaOH水层酸化乙醚萃取乙醚液BBDCEA硝酸银硅胶薄层,展开剂:正己烷。Rf值大小顺序DEBDCEA2.硅胶G薄层,展开剂:正己烷-乙酸乙酯(85:15)。Rf值大小顺序O0-C-CH3BCDBDCA挥发油薄层色谱后,喷洒三氯化铁试剂如斑点显绿色或蓝色,表明含有A. 不饱合化合物B. 酯类化合物C. 薁类化合物D. 酚性化合物E. 过氧化合物可用于挥发油定性检识的方法有AUV 法BGC 法CNMR 法DGC-MS 法ETLC 法BDE B为气相色谱、D为气-质联用法、E为薄层色谱,均可用于挥发油的定性检识。 挥发油为混合物,UV、NMR均不适于挥发油的检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