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9428063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4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2、伤寒论讨论什么。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

2、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3、我对六经之认识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

3、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故于临床之际。首先确立六经证治分类法。该病属于六经中之何经,是否二经同病,是否三经同病,虽无肯定之成续,而审证立方,亦有其一定之规矩。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变必以规矩。所以我自学习伤寒论后,认识到以六经来作

4、为辩证论治之指标,亦犹如大匠诲人之必以规矩也,又认为舍乎此,则未有不缘木求鱼也,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六经病症与脏腑的关系。(1)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_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2)阳明病与心阳

5、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_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_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3)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

6、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_条是

7、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这段时间一直在校报里面工作,和当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这里和名老中医多学习、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中医这一方面。这样,不仅可以

8、加深学习理解,帮助记忆,而且可以不断应用,不断修正自己的辨证方法,“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相应”。辩证运用经方的感受很深,方正相应,疗效快捷。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二)。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_杰等。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

9、、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0、。(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_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_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

11、。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

12、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_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_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

13、、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14、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三)伤寒学习体会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_。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

15、中得到提升。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

16、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方面内容的简称。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