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94166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师范学院10初等教育二班 指导老师:常维国 学号:2010308010223姓名:蒲小凤2012年11月18日目录摘要2一、德育实效性的含义2二、德育的重要性2三、 德育显存的问题2四、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3 (一)明确德育的教育目标3(二)构建高效的德育队伍3 1、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3 2、加强教育者对德育的认识 4 3、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4(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德育教育4 1、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教育4 2、注重道德经验的教育4(四)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形式4(五)以学校为中心,健全和完善家庭、

2、学校的德育教育5 参考文献5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摘要:德育是学校对学生的一项教育,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德育在整个学校的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常抓不懈,但由于德育的工作、方法等问题致使德育实效性并不如意。例如学校缺乏切实可行的的德育目标,使德育常陷入抽象、空洞的说教、目标过高,只有切实可行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德育一定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的教育要有实效性,回归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以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道德进步为宗旨。关键词:德育;目标;生活实际;道德;学

3、校教育;一、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德育实效性,是指学校德育促进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收效程度和德育资源投入的高收益水平,即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二、德育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起抓。两个文明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备的条件。学校尤其是高校,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

4、积极地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性质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性质学校教育的性质又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显而易见,德育战略不但在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在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战略中也同样处以核心地位。青年时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民族的民运正如邓小平同志说: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因此,德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的教育非常重要,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三、德育现存的问

5、题德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教育人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主要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目前,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学校的德育内容包括三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个人品德的教育。但是这些教育学生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学习。德育的内容上,存在假、大、空的现象,没有实事性,空头理论的教育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停留在教材上,虽然新教材要求课程生活化、实际化。但在实际操作中,

6、学校还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考的层面上,注重学生卷面成绩,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德育内容陈旧停留在过去的和现存的东西,没有针对性。德育内容大而全,无可操作性,缺乏现实的体验和操作;德育受环境影响不同程度地被同化化。四、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一)明确德育的教育目标 小学德育纲要内容: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治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

7、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但是这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记住了没有,考试考到了没有,从而忽略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行为,学生的身心有没有得到升华。(二)建构高效的德育队伍

8、教育者作为育人的人,及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有关,又对社会的文明水平提高有关。1、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2、加强教育者对德育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德育的难度,这些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运作系统相关要素的模糊不定或功能缺损。由于教育者对德育定位、德育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泛政治化、功利化的

9、倾向, 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过于理想化;3、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在德育的教学中,教育者要能够组织和实施德育过程,完成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影响和品德培养的任务,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教育者要有多方面的才能,包括了解受教育者的才能,德育资源的开发能力,德育时机的把握能力,一定的交往能力,德育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教育者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这是德育教育者的基本素质结构。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德育实施方法上也表现为强制化和形式化。所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

10、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德育教育1、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教育 增强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效性, 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必须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的目标导向,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与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脱离实际。但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往往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相脱离。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不能从真实的生活整体中抽提出来的,并没有独立自主的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包含人类各种活动体系之中的。所以,道德教育过程随时都可以发生。2、注重道德经验的教育呈

11、现、诠释、利用社会道德的经验,道德经验从载体形势看有教材和非教材形式。有教材提供的德育有时候也是需要的,但是德育更应该从非教材的德育经验中汲取养料。让学生尽早的了解社会。(四)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五)以学校为中心,健全和完善家庭、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

12、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高岩著,德育学原理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5【3】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4】张德文、李玉,教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5】詹万生,德育新论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