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405336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2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范本(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前言一、系统模式(1)1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1)2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1)3 .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2)4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2)二、场址条件(6)1 .规划要求(6)2 .自然条件(6)3 .水源、水质条件(6)4 .土壤、土质(7)5 .电力、交通、通讯(7)三、布局(9)1 .场地布局(9)2 .基本原则(9)3 .布局形式(9)四、养殖设施(11)1 .池塘(11)(20)(25)(27)2 .进排水系统3 .场地、道路等4 .越冬、繁育设施5 .建筑物(34)6. 配套设施(35)五、水处理设施(37)1 .源水处理设施(37)2.排放

2、水处理设施(38)3.池塘水体净化设施(41)六、生产设备(42)1 .增氧设备(42)2.投饲设备(44)3.排灌机械(45)4.底质改良设备(45)5.水质检测设备(46)6.起捕设备(47)7.动力、运输设备(48)七、养殖管理(49)1 .养殖投入品管理(49)2.养殖生产管理(54)八、主要参考文献(66)附录(67)附录1.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摘录)附录2.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摘录)附录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摘录)附录4.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1 (摘录)附录5.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 NY 5051 (摘录

3、)附录6.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摘录)附录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摘录)编后、乙前言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模式,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优质蛋白质供应的重要保障,是优质蛋白质产生最高效的生产方式。2006年,全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为253.1万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2%;产量1495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28.3%。长期以来,淡水池塘养殖的产量和面积一直处于不断的增长状态。现代社会发展对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健康养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产”是生产方式转变的目标。我国的池塘养殖模式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仍

4、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沟”为主要形式,主要依赖源水水质和增氧机来保证集约化养殖生产的进行,养殖设施抵御环境水质变化和水域污染事故的能力很差,养殖生产自身还存在着水质劣化、用药过度、池塘老化等问题,养殖过程富营养物质的排放还加剧了日益脆弱的自然水域净化能力的弱化。池塘养殖环境亟待修复,池塘设施迫切需要改造,养殖管理需要规范,通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设施改造和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池塘优质、高效生产的能力。推进池塘养殖环境修复和规范化管理是改变农村面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举措,需要行业管理部门的组织引导,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更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针

5、对现代养殖生产的要求和生产力水平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与规范化管理需要科技的支撑。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下属各所的科研人员,围绕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变,开展了较为全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模式构建工作,确立了以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修复养殖水环境,以生态工程设施技术改造传统池塘的研究重点,建立了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研究的集成平台和示范点。为了对应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的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与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技术需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了下属的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淡水渔业中心、长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在已取得的研

6、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在池塘改造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特别编写了本技术手册。本手册是为配合农业部即将推出的淡水池塘养殖环境修复计划而写的。手册中,除了总结和继承传统池塘建设和管理经验外,还吸收了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池塘养殖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手册仅提供一些共性技术,作为各地池塘建设和管理时参考。期望本手册能为各地的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与规范化管理发挥一定的作用。一、系统模式根据水产养殖场的规划目的、要求、规模、生产特点、投资大小、管理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养殖场的建设可分为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

7、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等四种类型。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养殖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在满足养殖规范规程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相关模式具体内容作适度调整。1.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指具备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设施设备条件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经济、灵活”的特点。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池塘养殖生产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模式要求,须具备以下要求:养殖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塘符合生产要求,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要求(NY5051)养殖场有保障正常生产运行的水电、通讯、道路、办公值班等基础条件,养殖场配备生产所需要的增氧、投饲、运输等设备,养殖生产管理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等。经济型池

8、塘养殖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小的水产养殖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池塘改造建设和管理需要。2.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进行改造建设的池塘养殖模式,其特点为“系统完备、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管理规范”。标准化池塘养殖场应包括标准化的池塘、道路、供水、供电、办公等基础设施,还有配套完备的生产设备,养殖用水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养殖排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应有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苗种、饲料、肥料、鱼药、化学品等养殖投入品管理制度,和养殖技术、计划、人员、设备设施、质量销售等生产管理制度。标准化

9、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集约化池塘养殖推行的模式,适合大型水产养殖场的改造建设。3. 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是在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基础上,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荡田、稻田、藕池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排放或回用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节水再用,达标排放,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的特点。养殖场一般有比较大的排水渠道,可以通过改造建设生态渠道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闲置的荡田可以改造成生态塘,用于养殖源水和排放水的净化处理;对于养殖场周边排灌方便的稻田、藕田,可以通过进排水系统改造,作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区,甚至可以以此构建有机农作物的耕作区。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的生态化处理区要有一定的面

10、积比例,一般应根据养殖特点和养殖场的条件,设计建造生态化水处理设施。4.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池塘养殖模式,它具有标准化的设施设备条件,并通过人工湿地、高效生物净化塘、水处理设施设备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一般有池塘、渠道、水处理系统、动力设备等组成。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鱼池进排水有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为串联形式(如图1所示),也有采用进排水并联结构(如图2所示)。池塘串联进排水的优点是水流量大,有利于水层交换,可以形成梯级养殖,充分利用食物资源;缺点是池塘间水质差异大,容易引起病害交叉感染。池塘串联进排水结构的过水管道在多个池塘间呈

11、“之”字形排列,相邻池塘过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体上层,出水端位于池塘底部,有利于池塘间上下水层交换。进水渠生态复氧渠潜流湿地生态净化渠生态塘 小豕 排水图1串联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图2并联循环水池塘养殖形式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水处理设施一般为人工湿地或生物净化塘。人工湿地有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等形式,潜流湿地以基料(砺石或卵石)与植物构成,水从基料缝隙及植物根系中流过,具有较好的水处理效果,但建设成本较高,主要取决于当地获得砺石的成本。在平原地区,潜流湿地的造价偏高,但在山区,砺石(或卵石)的成本就低得很多;表面流湿地如同水稻田,让水流从挺水性植物丛中流过,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其建设成本低,但占地面

12、积较大。目前一般采取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相结合的方法。植物选择也很重要,并需要专门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在处理养殖排放水方面,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人工湿地或生物氧化塘一般通过生态渠道与池塘相连,生态渠道有多种构建形式,其水体净化效果也不相同,目前一般是利用回水渠道通过布置水生植物、放置滤食或杂食性动物构建而成;也有通过安装生物刷、人工水草等生物净化装置以及安装物理过滤设备等进行构建的。人工湿地在循环系统内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养殖方式、养殖排放水量、湿地结构等因素,湿地面积一般为养殖水面的1020%。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设施化的系统配置设计,并有相应的管理规程,是一种“节水、安全、高效”的养殖模式。具

13、有“循环用水,配套优化,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特点。二、场址条件1. 规划要求新建、改建池塘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的规划发展要求,养殖场的规模和形式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发展的需要。2. 自然条件新建、改建池塘养殖场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水质、气候等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养殖场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并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在规划设计养殖场时,要充分勘查了解规划建设区的地形、水利等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考虑利用地势自流进排水,以节约动力提水所增加的电力成本。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还应考虑洪涝、台风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养殖场进排水渠道、池塘塘埂、房屋等建筑物时应注意考虑排涝、防风

14、等问题。北方地区在规划建设水产养殖场时,需要考虑寒冷、冰雪等对养殖设施的破坏,在建设渠道、护坡、路基等应考虑防寒措施。南方地区在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要考虑夏季高温气候对养殖设施的影响。3. 水源、水质条件新建池塘养殖场要充分考虑养殖用水的水源、水质条件。水源分为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无论是采用那种水源,一般应选择在水量丰足,水质良好的地区建场。水产养殖场的规模和养殖品种要结合水源情况来决定。采用河水或水库水作为养殖水源,要考虑设置防止野生鱼类进入的设施,以及周边水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影响。使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要考供水量是否满足养殖需求,一般要求在10天左右能够把池塘注满。选择养殖水源时,还应考虑工

15、程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利用河流作为水源时需要考虑是否筑坝拦水,利用山溪水流时要考虑是否建造沉砂排淤等设施。水产养殖场的取水口应建到上游部位,排水口建在下游部位,防止养殖场排放水流入进水口。水质对于养殖生产影响很大,养殖用水的水质必须符合渔业基本土名亚类土名土粒含量水质标准(GB11607-1989)规定。对于部分指标或阶段性指标不符合规定的养殖水源,应考虑建设源水处理设施,并计算相应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成本。4. 土壤、土质在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要充分调查了解当地的土壤、土质状况,不同的土壤和土质对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养殖效果影响很大。池塘土壤要求保水力强,最好选择粘质土或壤土、砂壤土的场地建设池塘,这些土壤建塘不易透水渗漏,筑基后也不易坍塌。砂质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保水力差,做池展时容易渗漏、崩塌,不宜建塘。含铁质过多的赤褐色土壤,浸水后会不断释放出赤色浸出物,对鱼类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