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9361041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平衡法地桩基检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自平衡法桩基检测实例一、前 言 某某市某改造工程,全线长。主线高架标准宽度为25m。一座半互通式立交。高架桥根底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径为250cm、150cm、120cm、100cm四种,主要桩径为120cm。 受业主委托,我院于于2007年11月1日对整治工程1根试桩进展荷载箱预埋,整个预埋工作都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监视下顺利进展,并于2007年11月28日11月29日进展了静载荷试验现场测试工作。试验采用自平衡法,并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载,按预先制定的试验方案严格遵照测试规程进展,现场测试顺利。二、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桩长X围内主要地层分布参见下表1,岩土

2、主要物理力学特征详见地质勘察报告。表1: 主要地层分布表(对应Z6 孔)层号土层名称层底标高(m)层厚(m)桩周土摩阻力极限标准值(KPa)桩端土承载力极限标准值(KPa)填土/-1亚粘土-2亚砂土-1亚粘土-1全风化粉砂岩-2强风化粉砂岩-3弱风化粉砂岩/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三、试桩参数 本段试验共进展3根试桩的静载试验。其中1根采用自平衡深层静载荷试验方法,2根采用堆载法。本次为1根SZ1,试验方法采用自平衡法。有关试桩参数见表2:表2:SZ1试桩主要参数表试桩编号SZ1备注试桩位置H25墩中心桩号以北3m以西2m处试验方法自平衡参考钻孔Z6桩径mm1200荷载箱外径mm1050砼标号C25

3、桩顶标高m试桩砼浇至地表,标高约4m桩底标高m桩长m荷载箱埋设位置桩端持力层14-3弱风化粉砂岩持力层顶标高m进入持力层深度m设计计算容许承载力(kN)6850荷载箱额定荷载(kN)8000设计要求试验荷载(kN)13700荷载分级15级备注1试桩钢筋笼延伸至桩底2试桩不作为工程桩用四、试验方法、检测设备与执行标准一测试原理 基桩自平衡深层静载荷试验是把荷载箱置于桩身预定深度,利用载荷箱上部桩侧摩阻做反力,进展端阻力、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检测,荷载箱提供向上、向下的内力,从而使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根本相等而达到平衡。在试验加载过程中,根据规X要求,记录逐级荷载与相应的桩身向上和向下的位移,得到荷载

4、与位移关系曲线,根据规X评价基桩的极限承载力、端阻力和侧阻力等参数。二实验仪器设备 本次基桩自平衡试验采用的设备有:荷载箱国家一级计量部门标定、电动油泵与压力表、百分表等。加载采用荷载箱,通过高压油泵输油加载,加载力值由压力表测读,试桩的位移量测采用百分表人工测读,荷载箱加载时,共架设5只百分表,其中2只测量荷载箱向下位移,2只测量荷载箱向上位移,1只测量桩顶向上位移。现场数据经整理分析后绘制成:荷载箱向下位移Q-s曲线和s-lgt曲线,荷载箱向上位移U-曲线和-lgt曲线,并可根据需要转换为与传统试桩方法等效的桩顶Q-s曲线。图1:桩基自平衡法测试系统图三测试规程 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按照中华

5、人民某某国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XJGJ106-2003,某某省标准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XDB33/1001-2003,公路桥涵地基与根底设计规XJTJ024-8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XJTJ041-2000,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并参考某某省标准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等有关静载试验的规X进展,加载采用慢速维持法,即: 1、试验时间:在成桩后不少于15天进展测试。 2、加载分级与位移观测: 1 每级加载为荷载箱额定荷载的1/15,第一级按两倍荷载分级加载,卸载分5级进展。荷载箱额定荷载取设计竖向容许承载力。 2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

6、5、15、30、45、60min各测读一次位移量值,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3 电子位移计经数据采集仪连接到电脑,直接由电脑自动控制测读,在电脑屏幕上显示Q-S、S-lgt曲线。也可采用百分表人工测读 3、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位移均不超过,并连续出现二次由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即可认为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下段桩桩端终止加载条件与极限承载力确实定 1荷载箱向下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对于直径大于800mm的桩可取,下同,本级荷载下的位移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下的位移量的5倍时,加载即可终止。取终止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2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本级荷载加上

7、后24h未达稳定,加载即可终止。取终止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3总位移量小于40mm,但荷载已大于或等于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时,加载即可终止。取此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4当荷载位移QS曲线呈缓变型时,总位移量已超过60mm,加载即可终止。取对应于40mm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5当荷载位移QS曲线呈陡降型时,曲线上明显陡降段的起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6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取Slgt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5、上段桩终止加载条件与极限承载力确实定 1本级荷载下的荷载箱向上位移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下的位移量的5倍时,加载即可终止。取终止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为

8、极限承载力。 2当累计荷载箱向上位移超过100mm或荷载箱行程时,加载即可终止。取对应于40mm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3当荷载已大于或等于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时,加载即可终止。取此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4荷载位移QS曲线呈陡降型时,曲线上明显陡降段的起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5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取Slgt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6、卸载分级与位移观测 1卸载分5级进展,即卸载为加载值的两倍,逐级等量卸载,直至到零。 2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30、60min各测读一次回弹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3卸载到零后,应测读剩余位移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

9、为第30、6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7、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实定 根据上述第4条和第5条的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实测得到荷载箱上段桩的极限承载力Q 和荷载箱下段桩的极限承载力Q ,按照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式中: 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kN;Qu上:荷载箱上段桩的实测极限承载力kN; Qu下:荷载箱下段桩的实测极限承载力kN; W :荷载箱上段桩的自重; g :荷载箱上段桩侧阻力修正系数,对于粘土、粉土 g 取,对于砂土取。四加卸载分级荷载表表3:加卸载分级荷载表加载分级荷载箱对应荷载(kN

10、)卸载分级备注SZ1/H25000213701320554274025342564110374795854804961651068505五、基桩自平衡深层静荷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场地的1根试桩现场测试工作于2007年11月29日全部完成,整个测试作业严格按测试规程进展,测试过程情况正常。由现场实测数据绘制的向下位移QS曲线、Slgt曲线和向上位移U曲线、lgt曲线详见附录,从中可以看出: SZ1/H25试桩: 荷载箱分级荷载按额定荷载6850kN分成10级加载,每级加载值685kN,首级为1370kN(荷载分级参见表3),荷载箱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第10级荷载6850kN,实测上段桩向上位移U曲

11、线呈缓变型、lgt曲线呈平直型,且位移量很小,说明上段桩侧阻力表现良好且尚有余量;下段桩向下位移QS曲线呈缓变型、Slgt曲线呈平直型,持力层性状一般。 当荷载箱正常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对应加载值为第10级荷载6850kN时,下段桩荷载箱向下位移累计,卸载后剩余位移为,回弹率31.35%,而对应的荷载箱向上位移为,卸载后剩余位移为,回弹率46.29%。表4:测试成果汇总表试桩编号SZ1桩号H25上段桩实测极限上托力Q kN/位移mm上段桩自重kN730上段桩侧土极限摩阻力kN7830下段桩桩端实测极限承载力Q kN/位移mm单桩竖向抗拨极限承载力kN6850备注 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地质报告,荷

12、载箱上段桩侧阻力修正系数取 试桩SZ1(H25)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上段桩侧土极限摩阻力:取对应于第10级荷载6850kN并考虑自重和修正因子后,经计算约为7830kN 下段桩桩端极限承载力:取对应于第10级荷载6850kN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上段桩侧土极限摩阻力+下段桩极限承载力,即为: Qu=7830+685014680kN六、结论 1所测共1根试桩,试桩成果如下: SZ1试桩(H25):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对应加载值为第10级荷载6850kN时,下段桩荷载箱向下位移累计,卸载后剩余位移为,回弹率31.35%,而对应的荷载箱向上位移为,卸载后剩余位移为,回弹率46.29%。根据相关规X计算,该试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14680kN,满足设计要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