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9319241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 年)“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建设运行系统的充分整合与 业务高效协同为目标,充分运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 技术手段,对获取的有一定标准规范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的 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 对公众服务、 社会管理、 产业发展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 支持,从而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常州“智慧城市” 将结合我市产业基础, 立足常州实际, 以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为目标,以 智能制造为特色,以产用互动为路径,解决在转型发展、民 生保障、城市运行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以智慧管理、智慧服 务、智慧运行以

2、及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智慧城市,打造一流的 智能制造装备名城。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 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信息化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和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 五”规划等编制,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 性文件,规划年限 2012-2016 年。一、现状分析(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信息化全面推进的五年,信息化 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010 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 为 0.757 ,列全省第四。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

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 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三农综合 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 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 化融合示范(试验)区 2 个、示范(试点)企业 77 家,产 业服务示范园 3 家。信息技术助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 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 公共信息平 台、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新形式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 转变。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电子政务 系统建设和广泛应用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主要政务部门核 心业务信息化覆盖

4、率 80%,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率66%。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 运行、 法制监督、 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 “金审”、“金 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 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 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教育信息化基 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截 止2010年,全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51.86万份。社会保障 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 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 市公共安全应急

5、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 的应急联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大关,是“十五”期 末的 3.6 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 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 收入 101.38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 10.5 倍。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信息通信网 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全市互联网宽带普 及率73%全市3G网络用户34万户,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数 占有线电视用户数比例为 95%。我市基础通信管道集约化建 设累计里程达到 2962

6、孔/ 公里。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 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 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 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 力不断提高。 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 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 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二)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 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不够深入,农业农村、两 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在装备制造领域,先 进制造、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度不够;政府信息化条 块分割,跨地区、

7、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 发利用的步伐仍然滞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城乡社区信息 化亟需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 能力有待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当前,由于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经济发展面临诸 多矛盾困难,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十分巨大;同时,随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面临提高发展质量 的压力、创新社会管理的压力、巩固生态文明的压力以及提 升能力素质的压力。经济社会各领域正面临着全新挑战,迫 切需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 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资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8、二、发展设想(一)总体思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创新驱动、科学发 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以智 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社会应用智慧化为主线,围绕提 升发展质量、 增强创新能力、 优化运行模式、 提高生活品质、 保障城市安全等关键需求,初步建立政府规划、多方参与、 示范引导、产用结合的建设模式,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 民生活智慧化、智能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的智慧城 市新格局。(二)基本原则1、政府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明确 “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营造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

9、展 环境和条件。2、多方参与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体系,整合各类共享资 源,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力。3、示范引导 积极按照统筹规划、示范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 方针,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 践和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建立适合常州的建设模式。4、产用结合 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我市智能制造装 备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 域的应用,以用促产,以产带用,产用结合,实现社会应用 智慧化、产业升级智能化。(三)建设方向常州“智慧城

10、市” 建设将以计算机、 信息网络、 物联网、 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为手段,构建有关信息的感知、获取、传 递、处理和利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以全面物联、 充分整合、 协同运作和激励创新为特征,实现城市运行系统对各种需求 的快速和智能化响应;以产业发展和社会应用为主线,通过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实现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推 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带来美好生活体 验。打造城市发展、治理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形态。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 2016 年,覆盖城乡的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初 步建成,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城市运行智能顺畅,生态环境 宜居,居民生活幸福, “智慧城市”基本建

11、成,对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二)具体目标1、社会应用智慧化目标(1)生活智能便捷 智慧社区遍布全城。面向城市居民为服务主体,实现物 业管理、社区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和家居的智能化,提供一 个安全、高效、便捷、舒适、温馨、使城市居民充满幸福感 的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全面覆盖。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 心,构建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网络;以医院管理和电 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智能医疗 平台”;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提高预测预警和快速有效处置能力。 智慧教育全民共享。通 过使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通讯、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技 术,构建

12、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社区教育等覆盖人生不同阶段的、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立体 化、共享化教育体系和文化导向体系,实现全民智慧教育可 持续发展。 智能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督。 。建设涵盖市区的涉 药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平台和 食品药品公众信息网,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程监管覆 盖,为市民提供消费之前的事先判断参考,并提供消费之后 的监督手段。 智慧旅游服务完善。 通过建设位置服务终端、 智能导游、安全监控与应急搜救、旅游应用管理等系统,深 度全面地感知、获取城市旅游产业、城市旅游链路相关的数 据信息,建成涵盖各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智慧化旅游系统,为广大

13、旅游者提供便捷及时、详尽准确、体贴人性的旅 游信息和服务。(2)城市智能运行 智能交通管理。 实现 80%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车辆的 智能化和网络化,形成车辆与智能交通系统联动网络,实现 城区路网、重点区域和郊区主干道的车流的实时感知。实现 车流预判和分流的智能化,城区全部灯控路口实现交通信号 集中联网、协调联动,建设覆盖城区的交通道路违法监测与 分析系统,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 80%以上。建设实时、准确 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为出行者提供路况视频、出行路线诱 导、交通管制及实时路况信息等服务。 城市空间实体可视化 管理 。建成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水资源、地质结构等 空间要素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

14、数据库,为城市、经济、社会 管理需求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服务;建设人、地、物、组织 在虚拟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唯一标识以及与物理空间的映射 关联,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可视化、关联化和智能化。 城市 能源智能管理。通过现场各类智能传感器、 仪表和终端设备, 实施对电、水、气、油、煤、汽等各类能源从供应到使用全 过程的实时监测;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形成能效评估报告; 根据综合能效评估,对现有节能用能提出诊断说明,采取科 学的节能技术和合理的调整用能时空节点,达到节省能源消 耗,提高用能效率的目的。 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建立完善的、 智慧的全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环境空气、噪声等环境质 量监测网络体系和

15、预警体系,制定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 境影响评价, 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 代表性强, 安全可靠、 及时传输,促进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提升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能力。 智能城市应急处置。通过建设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 预警系统、协同作战的应急救援系统、资源共享的应急地理 信息系统、 整合协同的组织系统, 建成覆盖全市、 统一指挥、 多级联动、反应迅速、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应急 联动与指挥体系,实现城市重大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与 协调。(3)政府智慧服务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利用。 。形成政务信息的一次采 集,多方共享机制;形成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管 理、更新和应用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共

16、享和交换机制全面形 成;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深化开发和服务体系。 政务系 统整合与协同。 政务系统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完成民政、城 管、交通、卫生、环保等业务领域的整合与对接,核心业务 实现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化的工作 协同。社会管理信息综合集成。 。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网 络舆情研判等社会管理核心内容的社会管理网。 领导决策智 能化 。实现城市地理空间、 经济运行、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等各类实时运行信息和分析数据的集成、建立领导 决策模型,实现对领导决策信息的实时化、集成化、可视化 和智能化支撑。(4)企业智能运营发展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 建设一大批 “智 慧企业”。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研发设计、生产 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推动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