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931480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一、简介部分1标题: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2序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深化、落实到课程这个核心问题上。如果没有课程的实质性改革,而只改学制,或只改教法,这样的教育改革,最后是不可能达到成功目的的。“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近年来教育部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整体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改革的重大举措。项目的

2、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构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试验。1992年8月6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小学课程计划(试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调整,构建了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新的课程体系。1996年1月3日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的通知,并同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经过

3、多年的实验和探索,活动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单一性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引入了活动课程;开辟了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学生生活等新的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活动内容不科学、不够全面、活动表面化,真正的实践活动少,教师讲的多,学生真正动手动脑的少,学生被动活动的多,主动活动的少等等。为此,在进一步的研究、总结经验,进而提出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强调综合所学知识、强调实践,这是认识不断升华、活动内容、原则不断集中的必然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

4、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在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小学课程计划,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00

5、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经验,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整合到其他领域之中。同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数学、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从生活世界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构筑新的学校文化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它关注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解生

6、命的意义,积累对生命的体验,实现人生的价值,从师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倡导以行动、反思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催生了新的教育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焦点,能否全面顺利的开设,直接影响此次课程改革进程。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由于实施者认识不到位,理解的偏差、重视不够,缺乏社会支持等等问题,影响了其正常开设。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并使之能常态化开设,必须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的时代背景,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旨趣,构建课程实施的支持体系,才能顺利开设好这门课程,实现其的目标和价值。为申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课题,力求为实施者提供理论支

7、撑和实施策略,以推进该课程的正常开设。3摘要(不超过500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生长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的突破。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推行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该课程的正常开设。为了在中小学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之常态化。我们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该课程从师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倡

8、导以行动、反思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催生了新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自然、与人类社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构建内部和外部支持体系,我们提出了创设由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区各界广泛参与的、支持的和谐支持环境策略;同时,提出了开发该课程资源策略、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设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可以借鉴实践经验。4内容结构图“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与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研究成果 研究总报告申报书成果内容、附件 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9、资源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对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存在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二、主体部分(一)研究问题1、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进一步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研究,提出可行性的全员支持理论与社会支持体系理论,向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性支持,社区提供各种可能性的协同支持;加强地方高师院校与地方面普通高中的联系,为地方普通高中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持;加强对家庭教育与引导

10、,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等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设,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2、研究意义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设,我们主要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研讨,研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制约因素,着重从社会、政府、社区、学校(普通高中自身与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师范院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研究的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研究,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分析,进一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提高认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提供社

11、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撑。研究的实践价值。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支持方案,提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理论,师资培养方案,并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管理、评价等进行原则性的规定,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3、研究假设(1)课程改革及开设,需要转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从观念上接受和认识,才能支持课程的开设。所以,通过研究,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分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转变人们观念,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设提供理论支撑。(2)课程改革需要政府保障,

12、需要广大教师、专业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积极参与热情支持,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确保新课程顺利推行。通过研究,提出整体配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教研员队伍,健全三级教研网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进行了有关课题研究观摩课、课题研讨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资源优势,创办综合实践活动网,大力开展网络教研。(3)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殊性,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全科型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必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养与培训,开展多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活动,以教研和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稳定师资队伍的政策

13、措施。4、核心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被确定为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一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能使学生在同一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以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为旨归的课程。该课程是新课改的

14、亮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指定区域和非指定区域两部分,指定区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大方面;而非指定区域则包括诸如班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1)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erk lieim已开始研究,但当时主要研究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影响。Cohen和Wills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的分成了四类:尊重的支持(Esteem support)、信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社会成员身份(Social companionship) ,也可以称之为扩散支持(Di

15、ffuse support)或归属性(Belongingness)、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Barrera和Ainlay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物质的帮助(Material aid)、行为的援助(Behavioral assistance) 、亲密的交往行为(Intimate interaction behavior)、指导(Guidance)、反馈(Feedback)、积极的社会交往(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社会支持的本质是利用各种可以的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有形的(如物质、金钱)和无形的(如感情、尊重等)。(2)社会支持体系。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三方面特征:支持源。提供社会支持的关系网络成员;支持行为或活动。网络成员给予被支持者一定物质或精神的支持;被支持者对支持活动的主观感知和评价。(3)社会支持的内容主要地通过调动和运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发扬社会工作的“助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